時間不等人!時間屬於奮進者!——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團拜會講話凸顯中國人民時間觀

2020-01-25 16:55:00來源:新華網

  題:時間不等人!時間屬於奮進者!——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團拜會講話凸顯中國人民時間觀 

  “時間不等人!歷史不等人!時間屬於奮進者!歷史屬於奮進者!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

  辭舊迎新之際,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講話,凸顯了中國人民獨特的時間觀,鼓舞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向前進。

  中國人民有著超乎尋常的緊迫感 

  “近代以後,中華民族被各種內憂外患耽誤的時間太久了,因此中國人民始終有著超乎尋常的緊迫感、時代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人民對時間緊迫感和使命感的論述,展現出中國人民的大歷史觀。

  “鴉片戰爭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受盡欺淩,直到100多年後新中國成立,讓我們看到曙光,艱難攀登,改革開放後又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偉大成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福進説,“中國人民始終在奮鬥、在追趕。面對未來,我們更有不進則退的超乎尋常的緊迫感。”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指出,從工業革命開始,中國長期處於落後的發展狀態,雖然也有過如洋務運動等舉措,但因種種內憂外患並未實現復興;解放初期中國開始逐步發展,但直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才真正開始大步向前。

  不同的社會培養不同的時間觀念。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決定了中國人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獨特時間意識和觀念。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邵培仁説,百餘年來的歷史讓中國人民意識到,可以用“時間突破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人民的時間觀念作出了創新性闡釋,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

  為身處偉大時代驕傲自豪 

  “中國人民的每一分子,中華民族的每一分子,都應該為處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感到驕傲、感到自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晰了當今時代在歷史長河中的時間定位,進一步鼓舞廣大幹部群眾奮進新時代、書寫新輝煌。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楊佳説,身處這一偉大時代,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並非盲目,它源於中國所走道路的正確性、理論的科學性、制度的先進性、文化的深厚性,源於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斷提升。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近七成‘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青年對中國文化有興趣,了解中國的意願正逐年遞增。”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助理藤依舒説,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吸引外國友人點讚的同時,也在億萬中華兒女間産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分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湖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唐珍名認為,完成黨和國家提出的戰略謀劃,是時代賦予當今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唯有立足本職工作,快馬加鞭,無縫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需求,殫精竭慮,致力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才能不負韶華,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習近平總書記熱情洋溢的講話,激蕩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廣東省委黨校廣東黨建研究所所長劉朋説,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是“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揭示出“同時間賽跑”意識的重要性,只有每個人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完成國家和民族的使命。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黃碩認為,“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有兩個維度的內涵:一是要用積極進取、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和學習;二是要站在參與創造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過程的高度,把有限的時間用到為國為民的事情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畏風浪、直面挑戰,是習近平總書記時間觀的重大啟示。

  “在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的新形勢下,我們仍然要準備接受‘櫛風沐雨’的考驗,繼續保持‘朝乾夕惕’的奮鬥狀態,才能真正迎來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東北大學跨文化戰略研究院院長張雷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屬於奮進者。”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表示,教育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投身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自主創新的偉大實踐中,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而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

  “新時代新擔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里程碑,也是發令槍。”遼寧省發改委主任李雪東説:“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託,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繼續在人類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時間。”(記者白瀛、高蕾、白陽、郭敬丹、白佳麗、王俊祿、王君璐、吳濤、王炳坤、謝櫻)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