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向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産黨人精神血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及紅軍史上的這一悲壯戰役。時隔四年,習近平總書記再赴廣西,考察第一站就是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1934年底,為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江,粉碎敵人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數萬名紅軍將士血染湘江兩岸。作為長征途中關乎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湘江戰役是理想信念強大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一曲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英雄壯歌。桂林全州、興安、灌陽等地為湘江戰役主戰場,許多紅軍烈士以山為陵,埋骨桂北大地。
突破湘江後,中央紅軍進入越城嶺。一支部隊在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村附近阻擊敵軍,部分指戰員壯烈犧牲。在水埠村一片翠綠的竹林旁,12名紅軍烈士長眠於此。瑤族村民趙金床一家五代人守護著烈士的英靈,數十年來從未中斷。
如今,趙金床已辭世多年,女兒趙良英從來沒有忘記父親的囑託,帶著兒子、孫子和曾孫堅持守護紅軍烈士墓,一代一代傳下來,直至今天。
在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村,趙良英的兒子李貴達(中)、孫子李毅和曾孫李銘哲(左)在祭掃紅軍烈士墓(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2020年12月30日攝)
98歲的趙良英回憶説,父親趙金床為紅軍當過嚮導,看到這支軍隊軍紀嚴明,愛護群眾,深知紅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發生在水埠村的戰鬥結束後,趙金床和瑤族群眾趁夜趕到戰場,找到12名紅軍烈士遺體,就地安葬,在墳前立石標記。從那時起,趙金床和村民們冒著危險守護紅軍墓,逢年過節按照當地風俗奉上香燭,悄悄祭奠。
趙良英的女兒李貴連告訴記者,老人平時一天説不了幾句話,但講起紅軍的故事精神矍鑠、飽含深情,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很久。
趙良英重復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紅軍好!”她回憶説,當年紅軍經過華江,她父親給他們帶路,從水埠村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紅軍為表達感謝,送給她父親一塊布,讓他用來做新衣服,父親珍藏了幾十年,一直捨不得用。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村民更加緬懷為人民幸福而英勇獻身的紅軍烈士。經過認真商議,1966年,趙金床和村民們將紅軍墓移遷到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並立了碑。在當地民政部門支持下,2013年和2019年,這座烈士墓先後兩次得到修繕。
青山埋忠骨,為崇高理想而獻出年輕生命的這12位紅軍烈士,有11人沒能留下姓名,墓碑上刻著紅色的銘文:“一九三四年紅軍長征經過我地。陳玉春等十二位同志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事業而英勇就義,他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
在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村,村民李貴達在擦拭紅軍烈士墓碑(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2020年12月30日攝)
這座墓冢經過遷移和修繕,從原來的以石塊標記的土墳堆變成混凝土砌築的石墓,墓碑莊嚴肅穆,附近還建了小型停車場、祭奠小廣場。但是,一直沒有改變的,是當地群眾幾十年來的守護。趙良英清楚地記得,父親臨終前反復交代她:“一定要守好紅軍墓!”
趙金床去世後,趙良英經常去為紅軍烈士墓清理雜草,逢年過節提上瓜果和米酒到墳前祭奠。後來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就讓孫子背著她去,口裏唸唸有詞:“我老了,但只要身體還健康,就多來看看你們,紀念你們!”
看到水埠村瑤族群眾日子越過越好,趙良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親為什麼讓後代繼續守好紅軍墓。“他們為老百姓打天下,讓我們吃飽飯,過上幸福生活,啥時候都不能忘記紅軍。”趙良英説。
在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村,村民李貴達在紅軍烈士墓前打掃衛生(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2020年12月30日攝)
趙良英的兒子李貴達從工廠退休後回到村裏管護山場,常常帶著兒子、孫子一同祭掃紅軍墓。他説:“我們一家人要一直守護紅軍烈士,之前是我外公、我父母,下來是我,現在輪到我的兒孫了。”
在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水埠村,趙良英的孫子李毅在擦拭紅軍烈士墓碑(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2020年12月30日攝)
趙良英的孫子李毅從小跟著奶奶祭掃紅軍墓,他告訴記者,奶奶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記住共産黨的好”。李毅的兒子、小學六年級學生李銘哲説:“老人講的紅軍故事讓我很感動,紅軍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我們要銘記歷史,把紅軍精神發揚光大。”
文字記者:王念、何偉、王悅陽
視頻記者:覃廣華、雷嘉興、吳思思、麥淩寒
編輯:冷彥彥、陳冬書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