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中國發展新藍圖為世界育新機

2020-11-01 09:12:00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金秋十月,全球目光聚焦北京。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根據全會公報內容以及30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新聞發佈會信息,這份重磅文件立足於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提出了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等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這不僅為中國描繪了未來發展藍圖、明確了前進方向,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帶來新機遇。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本次全會一項重要任務是為“十四五”時期的中國發展把脈定向。這個時期將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而從國際形勢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衝擊,世界各國無不期盼復蘇的新動力與新機遇。在此背景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關鍵節點的發展佈局,無疑令國際社會普遍期待。

  人們注意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並沒有提出量化的經濟增長目標,而是強調“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充分契合了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客觀需求。正如路透社援引專家觀點指出,這説明中國不再追求單純的數量擴張,而是追求高質量發展。事實上,全會公報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特別是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可以説明確了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對中國和世界來説都具有深遠意義。

  怎麼理解中國的“新發展格局”?它是中共在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基礎上、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主動作為。這一長期戰略強調的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國經濟一個共同特徵是國內可循環,中國也不例外。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再平衡已取得顯著進展。比如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從2007年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貿依存度也由過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左右,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

  市場是全球稀缺資源。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中國內循環強勁,必然會吸引更多全球優質要素資源,從而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事實上,“高水平對外開放”本就是新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全會公報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這三個“更”詮釋了未來對外開放的方向,向國際社會進一步傳遞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信心。正如中方官員在發佈會上強調的,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來,中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擴大,更好地與世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而這同樣是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

  中國不僅有謀劃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眼光,同樣有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實力。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7日發佈的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同比下滑49%,而流入中國的FDI規模相對保持了韌性。今年以來,寶馬、戴姆勒、西門子、豐田、LG、巴斯夫等一大批外資大項目在華增資擴産。近期,來自世界各地的第三屆進博會展品正不斷運抵上海。這充分表明,“中國機遇”令世界振奮。

  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除審議通過關於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外,還通過了關於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包括: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如果上述目標如期實現,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表明,中國的發展著眼長遠,為世界帶來的確定性也將是長期的,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堅定明確。在滾滾向前的時代大潮中,仍處於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的中國,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一步一個腳印接續奮鬥,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堅持與世界“拉手”,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中國,必然會創造更大的發展奇跡與共贏機遇,值得世界期待。(國際銳評評論員)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