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恐慌和流言 專家呼籲建立國家應急科普機制

2020-04-02 08:15:00來源:科技日報

  “重慶科普競答”近日成為網絡熱詞。在主流搜索引擎上搜索該關鍵詞,結果超過百萬條。這是重慶市科協系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的一項網絡科普競答活動,參與者可通過手機在線答題,題目內容正是疫情防控相關知識。

  這也是中國科協系統打造全域應急科普的一個縮影。

  在醫生與疾病短兵相接時,科學與愚昧、謠言的鬥爭也異常激烈。各種流言加劇焦慮與恐慌,一些地方出現非理性搶購藥物等現象,均凸顯了應急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月22日,中國科協成立了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小組。此後,中國科協依託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工作機制,與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部等相關部委協作,發揮融媒體傳播優勢,整合“科普中國”“科學辟謠”“數字科技館”以及各類地方媒體平台資源,迅速形成傳播合力,普及科學防疫與心理健康知識,講述一線防疫抗疫生動故事,宣傳“最美逆行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累計總瀏覽量超過58億。“科學辟謠”平臺有效發揮讓真相出臺、讓謠言出清的作用,傳播量超過3億。

  “科協在應急科普工作中,特別重要的是向社會傳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近日召開的應急科普座談會上強調。

  事實上,隨著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日益完善,應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聯合製定的《“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中就專門強調了應急科普能力建設問題,要求各級政府針對環境污染、重大災害、氣候變化、食品安全、傳染病、重大公眾安全等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及時解讀,釋疑解惑,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各地各部門也正在對應急科普機制進行有益的探索:建立各種應急科普的常態化平臺,加強新媒體在應急科普中的運用,等等。

  應急科普工作亟須補齊短板

  但同時,與會專家分析,相較于現實需求,我國應急科普工作還存在亟須補齊的短板。首先,現有應急管理運行體系分佈于自然災害、衛生健康、安全生産等系統,投入力量有限,沒有形成制度化合力。

  其次,應急科普主體和平臺的權威性及時效性依然欠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分析,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科學人員和一線醫生做了大量工作,“但科學共同體的潛力沒有很好發揮,有時候一些重要的科學信息應當通過科學共同體發聲,而且要參與到重要的決策中去”。

  由於對新冠病毒的科學認識有個過程,一些權威專家發聲表態相對謹慎,相比之下,科學謠言和不科學的“專業建議”則充斥自媒體,應急科普在主流媒體發聲相對不暢,公眾面臨一般性科普信息過載和權威性科普信息短缺的矛盾,科普平臺的公信力亟須提高。

  此外,專家們認為,日常的公共衛生、流行疫病、自然災害、安全生産等科普工作不夠深入,公眾仍然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直言,公眾缺乏風險和憂患意識,仍有大吃大喝、吃野味、不講公共衛生等陋習。

  應急與長效機制協同推進

  “要把應急科普納入到安全文化和應急文化建設中去,從應急狀態下的支持性工具變成一種常規的文化建設,特別要強調應急文化、安全文化和風險文化的建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彭宗超建議。

  在此基礎上,專家們倡議,發揮科協組織對黨和政府負責,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域、跨行業、跨媒體等優勢,參與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彭宗超、薛瀾等人還強調,要加強應急科普背後的基礎科學研究。“應急科普中特別大的難題是怎麼把科學、專業、深奧的內容,以老百姓能夠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與真正適合百姓需求的東西結合起來。”彭宗超説,面對新冠病毒這種未知事物時,如何提前做好應急科普預案是個大課題。

  此外,與會專家呼籲,要加強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於未來15年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對公眾科學素質的內在要求,編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新時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大力推進科普理念、制度、內容、方法改革創新,研究構建新時代科學素質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將健康素養、安全素養、應急素養等納入科學素質建設,拓展科普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多元價值。(記者 操秀英)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