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引力和文化底色應是偶像劇根基

2019-11-18 08:48:00來源:新華網
  

 
    分別為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男才女貌》《何以笙簫默》劇照。可以説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的國産偶像劇。
  眼下的國産劇市場,“偶像化”已然構成一種普遍的話語實踐,浸潤在各種各樣的類型劇作品中。以今年下半年為例,熱播的劇集如《全職高手》《陳情令》《宸汐緣》等,都在自己的類型中謀求著“偶像化”的勝利。它們都有自己的類型定調,但同時也是偶像劇,是極盡爛漫想象和寬解現實中未盡情緒的一個理想寄託。
  説到偶像劇,人們往往會將偶像作為它的首要或者必要元素,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偶像劇其本質是以偶像化的情感主張和文化面貌輸出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想象,且在消費文化的潤色下不斷壯大自身的發展規模(甚至挪用為其他類型劇的一種表達特點)。可以説,偶像劇是流行文化下的産物,是流行文化對電視劇創作的意義再生産。
  在觀劇市場迅速分化、蛻變的當下,偶像劇受到大眾喜愛是事實,但屢遭大眾詬病也是事實,它的“優化”和“升格”,無論之於創作界還是消費市場都是繞不開的重要議題。
  缺席:
  內嵌著“中國敘事”的偶像劇
  市場對偶像劇的津津樂道,幾乎沒有在哪個階段缺席過——哪怕這種影響力僅僅建立在部分有極強黏性的受眾群體接觸之上。在內容消費選擇頗多的今天,偶像劇還是擁有不言而喻的頭部效應。比如至今仍然成為話題的《陳情令》,以“二人之力”分取著源源不斷的關注度。
  但與炙手可熱的流量所不匹配的,是我們一直以來對偶像劇懷有的匱乏想象。倘若再來回看1998年中國大陸的第一部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如今正在經歷的作品,不僅沒有完成超越,大部分後齣劇集的品相甚至遠低於這部20年前劇作的水準。《將愛》中屬於特定時代節點的特定悸動情感,在此後的作品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毫不誇張地説,在那之後,我們太少見到真正有本土化成色的偶像劇。
  原因是歷時性的,也是共時性的。
  國産偶像劇自勃興之日起,始終印跡著非常濃重的舶來狀況。《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內嵌著“中國敘事”的,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末國人的精神面貌與氣質。但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的偶像劇就受到周邊國家流行文化力量的頻繁涉入,一頭是來自日本的以少女向漫改劇為代表的“瑪麗蘇”劇集,情感上的極致讓現實的失真不足為道,它們所負載的就是一種純粹的想象投射——哪怕不可行,但也讓人很過癮;另一頭是韓劇轟轟烈烈的愛情禮讚,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為代表的初代流行韓劇,讓中國觀眾“催淚”無數,車禍、失憶、白血病“三寶”屢試不爽。它們要麼足夠甜,要麼足夠烈,在類型層面都屬於彼時的經典敘事,中國觀眾很容易感到新鮮並且被吸引。
  在這種情況下,彼時的國産偶像劇呈現出一種“拔苗助長”的另類姿態。想真正萌芽,但尚未經歷本土化的試水就搶先被塑造了氣質;想尋找方向,卻始終囿于對周邊國家偶像劇的風格復刻。尤其在新世紀前十年,上述“移植”樣式幾乎是以混亂拼貼的模樣交織出了一個“舶來”偶像劇市場。其間也有部分本土偶像劇可圈可點,職場偶像劇代表如《都是天使惹的禍》,古裝偶像劇有《穿越時空的愛戀》《仙劍奇俠傳》等,都市偶像劇也有《男才女貌》《粉紅女郎》的高光之作。然而這些作品在共時性意義上卻依然找不到有辨識度的共通文化特點,只完成了諸種元素的重組和置換,卻沒有尋求到自身得以站穩根基的文化底色。
  時至今日,我們能在國産偶像劇裏提取出的普遍特徵仍然幾乎就是顏值、言情和純愛,形形色色的作品只有情感狀態上的形似,卻沒有文化底色上的靈魂互通,與十多年前深受多種流行文化力量而來的樣貌所差無幾;或許摻雜著一些更新的題材元素,如人物身份、敘事場景等,但較之整個品類在劇作構思和製作精度上的前行,這些變化也實在不足為道。
  升格:
  關鍵在“劇”而不在“偶像”
  當然,我們不必在偶像劇裏寄託過於豐厚的期待,它的文化意義大多數情況下就是于浪漫想象中補白情感,這便是這種類型所承載的獨特價值。
  但偶像劇作為一種創作,也是“技術活”。任何作品都會面臨時間的拷問,這是檢驗作品的真正標準。這些年的偶像劇不乏盛極一時的,如《微微一笑很傾城》《一起來看流星雨》《醜女無敵》等,但或許“被遺忘”也是迅速的,我們很難在市場裏找到一部有如當年的《將愛情進行到底》這樣可以常談常新的經典之作。
  這當然脫不開時代性的語境探討,但若要談創作啟示,這更與沒有完成本土化的偶像劇的身份焦慮有關。某種意義上,近些年真正流行起來的國産偶像劇,大多是以粉絲劇的面貌示人的。換言之,來自於這些熱播劇的關注度,最終指向的都僅僅是一種粉絲熱度。偶像劇越來越被狹隘地理解為“偶像出演的劇”,而其中更為核心的也是“偶像劇”應有之義的向美向善的引力,卻是實實在在地缺失了。
  而當年倍加推崇 “粉絲效應”的韓劇,如今早已在創作層面尋求到了更多突破,完成了自己的創作進階。在國人還對韓國偶像劇有刻板成見時,它的脫胎換骨已經是徹頭徹尾。“韓偶”的路徑變化相對豐富,近些年的主要方向有兩條:一條是在現實題材開掘裏賦予愛情敘事差異化的注腳,代表性的如近期的《請輸入搜索詞:WWW》,此前的《匹諾曹》等;另一條是奇幻高概念的類型疊加,近年來爆款迭出,從《來自星星的你》到《W兩個世界》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再到近期的 《德魯納酒店》,以異能打破兩性關系裏的力量對比,達成一種更有敘事想象力的情感空間塑造,為愛情線帶來了豐富的可能性。當然,這僅僅提供了一種參照,更多代表了工業層面的突飛猛進,畢竟偶像劇之於韓劇,幾乎是其工業體系裏安身立命的根基,無論怎麼變都在這個 “偶像化”的底子上演進,“韓偶”獨樹一幟的辨識度已成其市場的一種結構化特徵,這恐怕也不是其他電視市場能夠盡然效倣的。
  於是人們發現,當曾經影響我們的力量完成了2.0的進階,我們似乎還得從頭起步。這種評價聽起來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究其根本,我們首先需要完成的一步糾偏在於把重心從“偶像”挪到“劇”上來。粉絲的力量能夠製造偶像劇的喧嘩氣場,但不能打磨出偶像劇的真實創作基底。這些年涌現的國産偶像劇始終難逃一邊被追看一邊被詬病的尷尬局面,難獲真正意義上的認可,也源於這種“偶像”而非“劇”的路徑依賴。
  什麼時候能迎來我們真正的優質偶像劇?這個問題值得等待揭曉答案。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