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課綱問題多 學者呼籲檢討改進

2019-11-14 10:51: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台北11月14日消息(記者 葉進華 郭婕妤 鄭力仁)13日下午,中國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舉辦座談會,邀請台灣教育界人士討論台灣新版教育課綱對學生的影響。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

  “今年實行的新版高中語文課綱,大幅縮減文言文篇幅,過去聯考階段,高中3年所讀文言文高達60篇,但時隔20年,新課綱高中文言文只剩15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甚至只剩下2學分”。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在會上指出,過去高中語文教學強調文化、文學和語文三方面內容,學生讀古文要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讓他們感同身受,進而轉化成將來面對挫折時應有的堅忍毅力。新課綱則強調所謂兼顧多元文化,導致學生只學文章本身,而不了解文章背後的內容,不利於綜合素質培養。段心儀還認為,一些居住在城市裏的學生可以在課外參加古文補習班,但許多偏鄉學生沒有條件進行補習,這也將引發社會對教育公平正義的討論。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王等元從法律角度出發,稱課綱爭議由於教育法規條文相當抽象,在具體情境個案適用時機僅能由學校教師專業判斷,所以實際的教學情況應讓各學校教師社群、家長會産生共識。王等元質疑,現行課綱從倡議到今年發佈已有十年曆程,在當初擬定課綱草案時,有沒有規定其他教育團體不能提出自己的課綱?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原教授潘朝陽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原教授潘朝陽表示,新課綱總體上強調多元文化,但素養教育包山包海,並不能符合真正的教育本質,而且推行課綱充滿政治目的,在歷史、地理等學科出現“去中國化”等問題,導致學生所學有關中國歷史的知識是零碎的,無法理解深層精神所在,將成為“失根”的一代,應該整體上加以檢討,回歸專業。

台灣“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

  台灣“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以學生家長的身份發言。她談到,目前多數家長不了解何謂新課綱的“素養”,以及考試升學如何與能力指標相關,要怎麼評量?“素養”要如何在其中呈現?而各高等院校在招生時,對此的要求也非常不明確,學生、家長只能繼續抓瞎,要怎麼實現課綱“適性揚才”的目標?目前台灣的大學還有少子化問題、招生不足,對中學階段教育也非常陌生,上下溝通不良。彭淑燕強調,大考中心有責任義務解釋、引導跨領域的素養評量。

  島內“台灣教育産業總工會”副理事長薛慧盈批評,新課綱要求高中開設彈性選修,課程直接對應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但台灣各地的城鄉差距不小,例如彰化只能找到明道大學的教授開課,台北的建中、北一女卻能請到台大電機係、醫學系開設彈性課程,差距一下就突顯出來。其次,彈性課程名稱規定不得與升大學的“學測”、“統測”挂勾,只能開電影文學、飲食文學班的課,學生往住只在意下次上課可否吃到什麼美食或制做什麼樣的麵包。在學生選擇彈性課程方面,雖然臺教育部門規劃有“課程諮詢師”(課咨師)幫助同學選課,但由於教育人事經費不足,所以多是學校老師兼任,也不見得了解學生實際需要或興趣。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