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二戰後傷痕纍纍的世界中,
伴隨著各國對和平的美好願景,
聯合國誕生了。
75年後,
世界正與新的敵人對抗,
新冠疫情滋生了更多的分裂與不信任。
對國際社會團結合作的企盼與呼聲,
穿過時光與歲月,
在此刻愈發重要。
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在美國舊金山“老兵戰爭紀念館”舉行。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Yould
創世之初的1945
1945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終結,
約7000萬人失去了生命,
許多國家滿目瘡痍,
世界渴望和平與安寧。
左:《聯合國憲章》中文版序言。右:1945年6月26日,中國代表董必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McCreary
全球50個國家的代表匯聚在美國舊金山,
代表著來自不同種族、宗教的世界上80%人口,
在耀眼的聚光燈下,
簽署了《聯合國憲章》。
參加1945年舊金山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名。右圖:中國代表顧維鈞在舊金山會議期間陳述中國立場。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Mili
中國,是第一個在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
被寫入《聯合國憲章》序言。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保障人格尊嚴與價值,
從此,這份文件成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永恒指南”。
1955年10月24日,聯合國總部和紐約曼哈頓中城天際線。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在中國、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
以及大多數其他簽字國批准《聯合國憲章》之後,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
人類歷史掀開了嶄新篇章。
在紐約總部,一些聯合國高級官員手持《聯合國憲章》。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 Amanda Voisard
75年來,《聯合國憲章》從未被束之高閣。
2020年6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説,
“《聯合國憲章》的願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它仍是我們行動的檢驗標準。”
風雲變幻的75年
從1945年的51個創始國,
到目前的193個會員國,
聯合國在不斷發展壯大。
75年來,舊的問題或已消失,
但新的挑戰,層出不窮。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參加二十國集團在線會議。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 Evan Schneider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地區局部衝突和動蕩卻從未停歇。
一次次穿越戰火與硝煙,聯合國維和部隊
冒著生命危險,給數百萬人帶去希望。
自1948年以來,
已有100多萬人參與維和行動。
刀尖上的日子雖然危險而艱苦,
但正是頭頂藍盔的他們,
為戰亂中的許多人,抹去眼淚。
在馬裏的維和人員。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聯合國圖片 Gema Cortes
流離失所,家庭破碎,
戰亂中的兒童,在隨時可能死亡的噩夢下生存。
全球有近11億18歲以下的女童,
她們對於未來充滿了夢想和期待,
但許多人面臨著早婚、暴力和虐待等威脅,
她們的眼淚,又由誰來擦拭?
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
也是世界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
聯合國致力消除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歧視,
每月幫助全球的200多萬婦女,
克服妊娠和分娩並發癥。
謀求平等不僅是人類的基本訴求,
世間生靈,有權同享寶貴的地球資源。
美國加州熊熊山火下,動物逃離家園,
北極海冰減少讓北極熊被迫流浪。
75年前的人們或許無法想到,
人類行為會加劇全球暖化,
“高燒”下,2020年或成為史上最熱年份。
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聯合國一直不遺餘力,
與196個國家和地區合作,
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 C以下。
伊拉克的兒童。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難民署圖片 Rasheed Hussein Rasheed
從幫助因貧困失學的兒童,
到呼籲關注流離失所的難民;
從解決影響超22億人口的全球水危機,
到團結全世界打擊恐怖主義……
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化,
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使命,
始終如一。
資料圖:2020年7月22日,中國第八批赴馬裏維和部隊官兵順利啟程。圖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兵準備登機。 賀晟 攝
在聯合國75個年頭的日曆上,
中國書寫了一頁頁輝煌。
中國維和人員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居首;
向婦女署捐款在發展中國家裏最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發佈研究結果顯示,
全球新增綠化的1/4來自中國!
疫情下,從中東到非洲,從東南亞到拉美,
中國的抗疫物資和防控經驗傾囊相授。
大國責任、大國擔當,
中國一直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添磚加瓦,
同世界各國一道,堅持和弘揚多邊主義。
充滿挑戰的2020
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常態,
世界陷入封鎖和孤立,
社會不平等愈發凸顯。
面對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
秘書長古特雷斯告誡,新冠疫情大流行已明確顯示出,
薄弱的多邊機制將讓世界陷入更深的混亂,
國際合作,比任何時候更加重要。
資料圖:2017年9月12日,第72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攝
隨著全球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
大流行病、氣候變化和網絡犯罪不分國界,
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強大,
都無法僅憑一己之力有序應對。
團結、協作、開放,才是立身之本。
對聯合國來説,
75歲並不意味著垂垂老去,
黑白照片講述的故事,歷久彌新。
“用是發憤立志,務當同心協力,
以竟厥功”的《聯合國憲章》精神,
也將跨越時間的煙雲,繼續熠熠發光。(完)(作者:劉丹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