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版圖的三條變化軌跡

2019-12-05 07:59:00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經濟版圖的三條變化軌跡

  ——從第四次經濟普查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

  【經濟界面】

  經濟發展瞬息萬變。自2004年起,中國每五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經濟普查,被形象地比喻為國民經濟“大體檢”。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

  透過經濟普查的海量數據可以看到,五年間,經濟規模有大幅度提高。2018年末,全國從事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增加1093.2萬個,增長100.7%。在規模提升的同時,中國經濟版圖發生諸多變化,邁向高質量發展呈現三條清晰的軌跡。

  1、顏值提升:第三産業發展迅猛,帶動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案例】

  在北京南二環永定門橋西南角,順著南北向的三元街往裏走,兩棟法式紅磚建築出現在眼前。以前,這裡運糧拉麵粉的貨車進進出出,是著名的大磨坊麵粉廠。2014年麵粉廠停産,一座工業老廠房在轉型中涅槃重生。如今,昔日麵粉廠變身文創空間,一個綜合性文體産業園區正在悄悄生長。

  大到3D打印機器人,小到拇指音箱,大興小笨鳥跨境電商平臺展廳內,各種爆款商品琳瑯滿目。位於大興北京電子商務中心區的這家出口跨境電商平臺,成立4年多的時間,穩穩地踏上了北京服務業迅猛發展的節奏,目前國內産品信息可以一鍵發佈到45個國家的75個電商站點。

  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創意、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作為國務院批復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聚集了一批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服務業主導型發展格局進一步鞏固。2018年,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1%,比2014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

  北京服務業的發展在領跑,也是過去五年中國整個經濟版圖變化的一個縮影。

  第四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顯示,第三産業的産業活動單位數量佔第二、三産業總數的比重達到80.3%,法人單位資産總計佔比達到81%,第三産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佔比達到55%。其中,到2018年末,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比5年前分別增長131.2%和115.5%;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則比5年前分別增長316.2%和84.5%。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經濟版圖變化的一條清晰軌跡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實至名歸的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充分體現了中國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舉措正在發揮效用。

  五年來,第三産業行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末,全國第三産業企業法人單位共有1448.8萬個,比2013年末增長164.0%。傳統服務業比重有所降低,新興生産性服務業增勢強勁,以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引領的新興生産性服務業市場主體迅猛增長,從業人員和産業規模大幅擴張,比重持續提升;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密切相關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市場主體大量增加。

  “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經濟普查數據反映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指出。

  有漲有落,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等舉措推動下,中國經濟絕大多數行業單位數量均比2013年末有不同幅度的增長,但增速出現明顯分化。增速較高的有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306.9%、250.6%、179.9%和178.2%。增速較低的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衛生和社會工作,分別增長5.1%和9.2%。採礦業是單位數量唯一減少的行業,五年間減少了1.9萬個,下降了21.2%。

  2、筋骨強健:新經濟蓬勃成長,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蓄積

  【案例】

  “爆款”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創團隊、承包“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四成特效的墨境天合公司、位居2019年上半年中國投影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極米科技……在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良好生態環境中,一個個現象級産品正在成都新經濟活力區創造出來。

  加快培育發展經濟新動能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選擇。五年間,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條清晰軌跡。

  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新興行業單位數量較快增長。五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末,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有法人單位92.0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69.4萬個,增長306.9%;從業人員1010.7萬人,增長87.4%;資産總計15.7萬億元,增長102.4%。

  “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持續快速成長。”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閭海琪指出,以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正在快速集聚,經濟活力得到有效釋放,新動能持續發展壯大,成為支撐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5—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和270.3,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34.1%和28.7%,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新技術新産業蓬勃發展,新産品層出不窮,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隨著“互聯網+”行動的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力度不斷加大,高速寬帶城鄉覆蓋範圍不斷延伸,以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建設持續發力,成為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據測算,2018年,網絡經濟指數高達605.4,比上年大幅增長67.2%,對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增長的貢獻率為80.8%,貢獻最大。

  閭海琪分析指出,借助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零售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網絡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優化,消費新動能加速形成。隨著減稅降費、“放管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持續推進,企業獲得更大的創新創業空間,經濟活力不斷釋放。

  “一系列重大改革紮實推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鮮祖德指出,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從事第二、三産業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年末增加了1093.2萬個,年均增長14.9%。産業活動單位2455萬個,增加了1151.5萬個,增長了88.3%,年均增長13.5%。

  3、智慧修煉:原始創新取得新突破,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

  【案例】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興致勃勃地進入中國館現場的C919大飛機的模擬駕駛艙,體驗創新中國的最新成果。大飛機的製造,有製造業皇冠之稱。在過去的五年間,中國自主知識産權大飛機的消息一次次振奮著國人: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浦東基地正式總裝下線;2017年5月5日15時19分,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機場圓滿首飛;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完成首次飛行,意味著C919大型客機逐步拉開全面試驗試飛的新征程。

  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的規模以上企業法人有6.6萬個,比2013年增長37.9%。全國有11.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新産品開發,比2013年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研發經費支出比2013年增長55.7%,申請專利數量增長70.7%。中國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入推進,正在為産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蓄積新動能。

  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在太空交會翱翔;北斗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最大深潛紀錄;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國産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過去的五年,原始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高技術領域碩果頻傳。

  創新驅動發展在於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蓬勃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統計上稱為“三新”。這次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的規模以上企業法人有6.6萬個,比2013年增長了37.9%,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全國有11.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新産品開發,比2013年增長了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2013年增長55.7%,申請專利數量增長70.7%。

  數據顯示,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例、企業數佔比,都比五年前有明顯提高。新動能的成長可圈可點的地方非常多。”國家統計局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

  近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了題為“創新版圖:地區熱點、全球網絡”的2019年版《世界知識産權報告》。報告根據近年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科學出版記錄等數據,列出創新熱點十大城市:舊金山—聖何塞、紐約、法蘭克福、東京、波士頓、上海、倫敦、北京、班加羅爾、巴黎。報告指出:“中國已擁有一個密集的國家創新網絡,其中一個層次結構即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創新網絡十分明顯。”

  此次經濟普查歷時兩年,對中國境內1億多個從事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活動的法人單位、産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地毯式”調查,從中也發現了一些經濟發展中的短板。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在自主創新方面,我國還存在一些短板,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勞動力人口在減少,從2016年開始每年減少400萬左右。預計未來儲蓄力的下降將對經濟增長形成一定壓力,而新舊動能的轉換將在激發經濟潛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張 翼)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