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村:好住好玩好文化

2019-12-13 10:5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光匆匆,轉眼間,良渚文化村就要迎來20歲的生日。

  良渚文化村佔地達一萬畝,規劃人口3-5萬。規劃之初是這樣定位的:“良渚文化村擁有優越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一個生活舒適,居遊相融,既傳承歷史文脈、又可持續發展的複合小鎮。”其從開發以來就備受關注,被王石稱為萬科“代表未來的設計”。

  近20年過去,良渚文化村已有2萬餘名村民入住,誕生出中國第一部“村民公約”,亦從“未來設計”變為現實樣板,成為萬科探索中國新型城鎮化之路的“範本”。

  “按規律辦事”

  “良渚文化村從策劃開始,到規劃、設計、建設,都是按照基本的科學規律來操作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浙江萬科南都房地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洸説。從2000年,南都房産與當地政府簽訂土地出讓協議至今,他參與了良渚文化村項目的全過程。

  丁洸講述了良渚文化村營建過程中的諸多故事。在他看來,“按規律辦事”是良渚文化村最核心的“營建密碼”,這首先就體現在良渚文化村的規劃設計階段。

  “當時,在中國的許多核心城市,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核心城區的居住密度和生活負荷也越來越大,人們在享受都市便利性的同時,付出了越來越多生理和心理的代價。杭州的城市生活但也開始顯現出都市疲態,渴望回歸和親近自然越來越成為都市人群無法回避的訴求。”丁洸介紹説,“我們希望良渚這個地方若干年後能夠變成中國最佳的居住地,就是這樣一個很樸素的想法。”良渚有足夠“打動人”的自然山水資源,正好契合了這一想法,也正因為有同樣的共識,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CIVITAS事務所于2002年受邀來杭州,開始了良渚文化村的規劃設計工作。

  在良渚文化村前期調研與定位階段,出於對土地的敬畏和“謀定而後動”的規律認知,整個工作團隊確定了如下工作路徑:從總體規劃開始,依次完成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城市設計、典型組團的規劃設計和景觀設計,同時啟動良渚願景研討,明確了八大主題村落的概念,最終確定遵循“田園城市”的理念完成總體開發導則。丁洸介紹説:“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沿著一條林蔭鄉間小路,清晰分佈著八個自然村落,寧靜地融于自然之中。道路的有機感和人性尺度是一幅強有力的畫面,也影響了我們的想法,我們意識到盡可能保留這片自然環境和人性尺度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了良渚文化村最初的構想。”

  “生活配套與居住功能同等重要”

  “對於地産企業來説,配套設施不能直接銷售,大量投入生活配套會給運營帶來不小壓力。但不要忘了,配套設施是完整生活的重要保障,系統完善的配套體系建設是良渚文化村開發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丁洸説。

  2002年開發之處就啟動了良渚君瀾度假酒店的建設,2008年開始通過建幼兒園、引進小學、打造食街、建造菜場、引進城市公交線等措施,系統完善了良渚文化村的基礎生活配套設施。這一做法在當時的國內居住區開發中尚屬率先之舉。

  “良渚君瀾度假酒店是我們最早考慮建設的配套,按理説一個地方住宅還沒開始銷售,建酒店從運營角度看並不划算。但實際上,許多客戶來看房時,看到在建的酒店,會對未來的小鎮生活場景産生聯想,會對我們開發企業産生信任。同樣的,針對居民生活打造的村民食堂和菜場也是經典案例之一,這充分體現出我們對‘生活配套與居住功能同等重要’規律的認知。”丁洸説。

  他所説的“村民食堂”開辦于2010年,通過提供放心油條、家鄉燒餅等餐食,賦予村民多樣的選擇和滿滿的生活幸福感,並由此觸發萬科在物業服務上的延伸。目前,“村民食堂”年營業額已達千萬元,基本保持盈虧平衡。

  隨著一個個生活場景在良渚文化村落地,文化村社區文化的醞釀和發展也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應——由業主自行擬定,經面向全體良渚文化村業主開展徵詢,《村民公約》最終形成,這一沒有強制力和懲罰措施的行為守則,成為一次自下而上的社區動員,顯著增強社區居民對自己居住家園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用建築的多元性彌補文化村成長時間的不足”

  事實上,在建設過程中,良渚文化村亦有“草蛇灰線”般的規律可循。

  “一個自然有機、適合人們居住的小鎮環境,非常重要的是要靠時間的積累和沉澱。良渚的土地容量很大,足夠容納眾多不同的風格,所以我們請了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設計團隊,也請了明星設計師來設計地標建築,希望對這片土地有多元視角的解讀,能形成多元開放的、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生活場景,用建築的多元差異性來彌補成長時間的不足。”丁洸説。

  一場良渚的“建築實驗”,讓這方位被譽為杭城“北秀”的土地成為中外知名建築師的匯集地:由國際著名建築師戴維?齊普菲爾德規劃設計的良渚博物院和白鷺郡東住宅建築群;由日本設計師津島曉生設計的美麗洲堂;出自世界級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之手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由柳亦春、張雷、齊欣、吳剛等中國實力派建築師共同參與規劃設計的玉鳥流蘇街區……

  其中,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化村最早確定的項目,由開發商建設完移交給政府。在設計中,建築呈現島(渚)、玉文化、庭院等傳統元素和現代建築語匯的融合。開發商也投入大量精力與成本支持設計理念的完整表達,建築材料全部採用建築師指定的伊朗進口洞石。博物館建成後交給地方政府文物部門運營,此後成為良渚文化最為集中的展示窗口之一。

  2016年,由清水混凝土打造而成,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正式開放,被人們稱為“大屋頂”,迄今已舉行各項藝術活動逾600場,累計接待觀眾及遊客200余萬人次,並與高曉松共建曉書館發揮名人效應,持續內容運營,打造文化標桿。

  “面向未來的轉型之道”

  在今年“大屋頂”舉辦的“微軟小冰@當代藝術跨界展”上,展示了已經達到人類創作水準的人工智慧産品“小冰”創作的詩句、畫作,在良渚文化村迎來20歲生日之際,這似乎預示著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面向未來,良渚文化村有哪些新的暢想?丁洸認為,開發商只能為文化村提供村民活動的物理性空間,未來,良渚文化村的主人是居住在其中的村民。村民自發形成的文化共識,將比良渚文化村開發階段的故事更為重要和珍貴。

  隨著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呈“人”字形的良渚文化村地塊,一撇一捺也都面向未來延伸跨越。“一撇”以風情大道為國際人居軸線,以開創、自由西海岸美式灣區生活新模式的大溪谷,和首創24小時商業模式的勸學薈Qsquare兩大項目為代表,承載著大型國際社區的煥新之道。而“一捺”沿玉鳥路展開,描繪出 “文創産業場景”,TOD産城融合綜合體的未來之光,以“軌道+物業”為模式,承載著良渚數字文創之峰的使命,打造數字經濟先行區,同時鏈結情景商業、産業辦公等多元生態。這也説明在良渚文化村産業與人居共生的2.0模式下,進入了生態複合發展新階段。

  此外,玉鳥流蘇二期項目即將動工,與酒店、産業園、藝術中心形成正向強互動,呈現出文化村的活力中心。起源於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的“大屋頂文化”日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品牌持續輸出良渚遺址公園,“人類文明對話場所”莫角書院助力良渚文明傳播。

  追溯過往,俯瞰未來,良渚文化村遵循並將依舊遵循最基本的科學規律,不斷探尋通往未來的城鎮建設道路。尤其在産城融合與宜居生活的大背景下,萬科將繼續以“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為指引,賦予良渚文化村“一個夢想居住的地方”更豐富的內涵。值此第二十個年頭,良渚文化村風華正茂。看未來,依然有無限可能。(張斌)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