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養生,“點穴”、“艾灸”練起來

2020-07-16 18:4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7月16日消息(記者 鄭婷婷)“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當下,精神不濟、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效率低等現象接踵而至。同時,三伏養生也成為一個很夯的話題,如何配合節氣養生、保健、治未病?今天我們邀請到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院長耿嘉瑋與大家做相關分享。

  今年三伏天的時間分佈:今年是一共四伏,頭伏:07月16日——07月25日;二伏:07月26日——08月04日;閏二伏:08月05日——08月14日;三伏:08月15日——08月24日。 

  三伏天的養生理念

  耿院長與大家分享的三伏天養生理念包括:“養心溫胃”、“適度出汗”以及“使志無怒”。

  “養心溫胃”指的是春夏養陽,所以在夏季的時候很多人容易貪涼,特別是從室外一進到室內的時候,室內的空調又比較低,容易使寒邪入侵體內。飲食方面也容易選擇冰鎮食品。耿院長指出,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夏季吃寒涼的東西容易傷到了脾胃。

  “適度出汗”。耿院長指出,因為人在夏季的時候毛孔張開,容易出汗。中醫講“汗為心之液”,如果大汗的話,就容易傷到心,就會出現心氣不足,所以大汗淋漓後人反而會覺得疲乏無力,所以,在夏季不要劇烈地奔跑。

  “使志無怒”。耿院長介紹説,這4個字源自於《黃帝內經》,意思是入夏以後,人要晚睡早起無厭于日,不要害怕外面的陽光,不要怕陽氣的旺盛,在這個時候要淡泊寧志,要有一個平穩的心態。所以建議在這個時候,適量待在溫度適中的空調房裏頭,多喝白開水,看看書,聽聽音樂等等,要用平穩的心態來度過炎熱和潮濕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飲食注意事項: 

  不要貪涼,宜清淡 

  所謂“春夏養陽”。耿院長分享説,三伏天要適當地多吃一些姜,做菜的時候多放一些薑片,包括多吃一些小茴香。另外,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多放花椒等等。喜歡吃麵食的朋友,可以做一些食療的小餅,因為小麥本身也是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在調味品方面,也可以加一些茴香等等。此外,一些夏日甜湯也是很好的,比如百合銀耳湯,可以用百合、銀耳,蓮子肉,這些食材有健脾的功效,但是不宜過甜。

  三伏天的保健小常識: 

  三伏貼+點穴+艾灸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所以這也是人們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貼的一個目的。冬病指的是什麼?耿院長舉例,在冬季,因為寒邪比較重,人們容易犯的病包括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的鼻炎、反復性感冒、關節疼,肌肉的酸疼,包括女性痛經等等這些疾病。

  此外,在夏季很多人都會出現睡眠障礙,那是因為天氣的炎熱會更影響睡眠。對此,耿院長分享了兩個專門對付睡眠問題的“點穴大法”。一個是按壓神門穴,神明穴的位置是在腕橫紋和小拇指的延長線的交界處,在窩凹陷的地方。按壓神門穴可以起到使人安神定志的作用,每組按壓10次,一般做5~7組就可以。

  還有一個穴位是內關穴,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為説明確切位置,可以攥拳頭,攥完拳頭之後,在內關穴上有兩根筋中間的位置。按壓神門穴和內關穴方法的話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可以安神定志,可以養心,能夠輔助人體正氣。而如果是想達到健脾補腎、養胃助消化的功效,還可以按壓足三里穴,穴位位置在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

  除了點穴法保健,還可以做一些灸法。比如針對女性痛經、冬天腰膝酸軟等,都可以使用艾灸保健。艾灸的位置可以在臍下三指的關元穴做一些艾灸的療法,在皮膚上隔2~3個公分,輕輕地在這環繞。

編輯:李覲如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