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頭條 BBC 在嗎?有幾個問題麻煩你回答一下
2月5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BBC播出涉疫情假新聞作出回應。
他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
“BBC世界新聞頻道1月26日播出的涉新冠疫情新聞視頻中將疫情與政治挂鉤,移花接木,將一段反恐演習視頻作為中國防疫部門‘暴力執法、侵犯人權’事實新聞播出,這難道是準確報道嗎?”
汪文斌指的是這段視頻:
△這段一個人腦袋被一網兜兜住並栽倒的視頻,我們找到了完整版。它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特警要求司機下車配合檢查無果,司機一腳油門企圖“衝卡”,被攔下後,又脫了口罩罵警察,於是被“制服”。
△這是一場疫情期間的反恐“演練”,畫面明顯有“反恐演練”四個字,BBC編輯的事實核查能力也太差。
BBC在報道自己國家警察執法的時候是怎麼做的呢?
△BBC2020年11月28日的報道配圖顯示,幾名英國警察合力制服參加“反封城”遊行的示威者。
這篇報道倒是相當中立,既採訪了捍衛遊行者權利的人權組織,又給支持警察的英國內政部長説話的篇幅,同時還用了些筆墨站在警察立場上去描寫現場。當然沒有指責警察,更沒有移花接木。不知道涉華報道什麼時候能配得上如此專業的對待?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第二問是:
“世衛組織專家正在就病毒的溯源問題與中方合作開展調研,同時疫情更早多點暴發的新聞多次見諸各國媒體報端,BBC在報道中仍堅稱武漢是疫情發源地,這是公正報道嗎?”
BBC帶有偏見性的報道不令人感到意外,而更加過分的是,我們發現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一句話直接被惡意解讀了……
它被解讀成了這樣……
但是明明BBC自己在2020年6月也報道了同樣的事情,怎麼你報道就可以,我方發言人就不能提呢?一提就變成了中國試圖禍水外引?
其實這篇被點名批評時長為3分33秒的不長的新聞裏,有太多細節值得被翻白眼。我們也想提三個問題:問題一:BBC記者,您是不是太懶了?
看下這個鏡頭:
以我們作為同行的經驗,一個保安走過來已經離你目測五米遠了,擺明了是要來阻攔你拍攝的,作為攝像條件反射一般是放下機器,或者至少會猶豫一下,鏡頭晃一下。畢竟正常渠道是先溝通,問問能不能拍。
但這個鏡頭是怎麼給的呢?
記者恰好“晃悠”到了鏡頭前,鏡頭從記者身上穩穩搖起,穩穩落到逼近的保安身上,完美地表現了被攔的場面。至於為什麼攔,後續怎麼樣了,一點前因後果都沒有交代。
這種“創作手法”在BBC的涉華報道裏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問題二:BBC記者,您是不是戲癮略重?
在談到去年1月底的武漢時,BBC記者用了偷拍鏡頭來“揭秘”發生在武漢的死亡。在他們看來死亡不能光明正大披露,都是借由偷拍視角“洩露了天機”。
可是拜託,一月底的武漢有那麼神秘嗎?一月底連火神山醫院都開始建了好嗎……
看看CGTN《武漢戰"疫"記》裏的紀實鏡頭,記者光明正大進在醫院裏拍攝,每天新增病例、死亡病例官方都在如實公佈。
我們的紀錄片也沒有回避和掩蓋死亡,各種官方數據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每天都有,並不是只存在於BBC記者的偷拍鏡頭裏。
所以用偷拍鏡頭來表現死亡是有什麼必要?
明明到處都有大量資料可以輕易獲得,為什麼BBC記者偏偏要選擇那些神秘聳動,好像非偷拍就不可能拍到的場面呢?
法國作家、時政評論家馬克西姆 維瓦斯是這麼評價的:
“記者的工作首先是要報道你所看到的,之後可以呈現自己的觀點,但也不能與事實和所見相悖。而西方媒體的疫情報道和涉疆報道並不是這樣的,報道是觀點先行,事實則完全靠不住。所以我認為,西方媒體記者需要重新學習職業操守。而西方也一直想要管控事實,因為他們清楚如果讓人們了解委內瑞拉、古巴或者中國的真實發展情況,對他們自身不利。不得不説,西方把這個輿論宣傳的武器真是玩得爐火純青。”
問題三:為什麼你們在歌頌,我們就不可以?
在BBC的報道裏,武漢的一場歌頌醫護人員抗疫的展覽被描述成歌功頌德。
今年1月1日,在BBC每年都要直播的英國傳統跨年項目——倫敦新年煙火中,英國人花了相當長的篇幅去歌頌醫護人員。為什麼你們可以歌頌,我們不可以呢?
△2021年1月1日淩晨,BBC直播的跨年煙火中歌頌英國醫護並宣傳“我們要團結”
拿出疫情曲線來看就非常尷尬了,跨年煙火發生的時候,英國每百萬人口的確診病例數正在經歷近乎垂直式的爬坡上升。
△跨年時英國的每百萬人口每日新增疫情曲線
BBC這一年多來的涉華疫情報道讓英國學者馬丁 雅克怎麼看呢?
老先生憋了一年多了,在這個話題上有很多話想説。
英國學者馬丁 雅克認為BBC對中國疫情的報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偏見。馬丁 雅克説:“從(2020年)1月開始,BBC對中國的疫情報道都帶有極強的攻擊性,説中國‘對疫情暴發有所隱瞞’、‘病毒其實早就存在’等等。在整個(2020年)1月份,有關中國疫情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了BBC關注的‘大事件’。”
馬丁 雅克也發現,批華的狂歡在幾個月後慢慢降溫。因為當西方疫情開始蔓延,被中國的抗疫成績反襯出自己國家的尷尬處境之後,BBC的報道熱情就下來了。這種“報憂不報喜”的涉華報道方針,吃虧最大的其實是BBC的觀眾,因為他們幾乎毫無選擇。BBC的觀眾應該得到更好的媒體服務,他們應該被告知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無論好事還是壞事。
馬丁 雅克説,事情也並非一直這樣糟糕,“其實從世紀之交到2010年左右,西方對中國是好奇的,並産生了某種向對方學習的積極性”,就像中國也渴望了解西方一樣。
這一美好的雙箭頭是從什麼時候消退的呢?
在馬丁 雅克看來,2015年特朗普上臺之後,西方對中國全面妖魔化。“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此期間BBC對中國的大部分報道,尤其是關於疫情的報道,“在西方人眼裏很像是一種新冷戰的做法。”他還説“不光是BBC,英國及西方的很多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大體上都是帶有偏見的。”
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正是世界最需要了解中國的時候,BBC的觀眾們卻被剝奪了這個權利。
馬丁 雅克説,“西方必須學會接受中國的成功”,抹黑中國無法永遠持續。“我想他們必將在某個時刻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不可能永遠藐視並挑戰現實。他們不可能永遠活在其中,活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