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試”出中國開放新境界

2021-04-28 11:0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穿過標誌性的“海鷗門”,進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一場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國家試驗,就在這片28.78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啟航。

  這片“試驗田”,“試”出了中國開放新境界。

  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運行。隨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發佈。這是中國第一次用負面清單管理外商對華投資,此舉迅速點燃了市場熱情。

  彼時的外高橋綜合服務大廳,算得上是自貿區內人口密度最高的所在。一名上海自貿區外高橋綜合服務大廳窗口的一線業務辦理人員告訴中新社記者,當年1200平方米的一樓大廳每日都被擠得滿滿噹噹,辦理業務需要提前取號,有些人為了拿到一個號,甚至早上五點半就來排隊。

  企業紛至沓來,只因看好這片“試驗田”上的改革紅利。註冊資本實繳制變認繳制,審批改備案、實施告知承諾,先照後證、證照分離、一業一證……

  “我們還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光發熱’改革舉措,服務助推重點産業發展。”據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介紹,比如,在海關支持下探索建設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在全國首創監管倉和保稅倉“兩倉聯動”,産品查驗平均耗時由機場口岸2-3天縮短到6-8小時,大大提升了通關查驗速度,更好滿足了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産業便捷通關的需求。

  截至2020年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企業6.9萬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1.2萬戶,更有328項制度創新成果從上海推廣至全中國。

  7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又增添了特殊功能的臨港新片區。自誕生起,臨港新片區就備受外界關注。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普華永道中國工業産品及服務行業管理諮詢主管合夥人沈宇峰以“大”“新”“專”三字,總結臨港新片區在各個維度上的變化與突破。

  “大”是區域變大。在沈宇峰看來,土地面積的擴大,打開了臨港新片區成長的“上升空間”——有更大的土地去承載新的規則下運行的新業態,例如保稅物流、保稅維修等。

  “新”則是臨港新片區在制度改革上的進一步創新。“在普華永道對於新片區的一週年評估中,‘敢闖、敢試、敢改’是區內企業對新片區的評價。”沈宇峰表示。

  臨港新片區的創新舉措還具有“專”的特點——既聚焦在中國特定行業的發展需求上,也聚焦在全球政治經濟變化的特定時刻。

  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日趨複雜,疊加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全球供應鏈正悄然發生重構。沈宇峰表示,在此背景下,針對産業鏈的補鏈、固鏈、強鏈尤為重要。“在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等特定産業,臨港新片區提出了非常‘專’的、沿著供應鏈環節的補鏈、強鏈舉措。”在沈宇峰看來,臨港新片區已從營商環境的管理落實到特定的産業環境的管理,甚至聚焦到特定産業鏈、特定環節的補強。

  “在內循環中引領帶動國內産業升級,在雙循環中提升要素市場的內外聯通效率。”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曾表示,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臨港新片區可以發揮其他地方不具備條件的特殊作用。

  揭牌一年多,臨港新片區在“特殊功能”上做足文章:初步構建開放型政策制度體系,一批首創模式、首發項目、首個業務落地實施;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二期封關驗收完成,特殊經濟功能逐步顯現;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前沿産業集群,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等領域,始終保持招商和投資熱度。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已經累計簽約將近600個項目,總投資將近4000億元人民幣。

  “臨港新片區正作為‘新平臺、新窗口’,參與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産業分工和國際經濟治理,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説。(完)(記者 李姝徵)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