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探索浩瀚宇宙 中國積極開展國際探月合作

2021-04-28 10:33:00來源:人民日報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裏,用水晶容器盛著的月球樣品,與其他科技實物,共同展現了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推動航天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努力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中俄——

  將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聲明説,國際月球科研站將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夥伴開放,在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規劃、論證、設計、研製、實施、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並歡迎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在任務的各個層級,以實物和非實物的形式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的、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可進行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如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觀測、基礎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等。根據中俄兩國計劃,後續還將發佈《國際月球科研站實施路線圖》,以及明確其他有興趣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加入程序。

  本世紀以來,人類發現了月球的全新特徵,特別是極地地區發現了水冰沉積跡象。對未來的月球基地而言,冰是水和氧的重要來源。同時,月球冰可能包含太陽系最早的物質成分,有助於闡明地球生命的起源。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月球的廣泛興趣。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所長阿納托利彼得魯科維奇對本報記者表示,月球是人類探索太空新領域的重要“跳板”。

  “俄中兩國的太空合作由來已久,在月球探索領域各具獨特優勢,能力相輔相成。”彼得魯科維奇曾受邀參與中國“雙星計劃”,研究地球磁層。他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如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創建了許多先進的技術系統,比如在看不到的月球背面通過中繼星進行遠程操控、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俄羅斯除了研發出獨特科學儀器外,還在探月實操上有著豐富經驗。彼得魯科維奇舉例,月球夜晚溫度極寒,長達近兩周,俄方有技術保證月球站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正常運轉。“俄中雙方在核能和航空等行業的合作經驗表明,兩國聯手可以取得重大成功。”

  目前,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正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國家天文臺和雲南天文臺等科研單位在多領域進行合作。“太空技術異常複雜,每個國家各有所長;太空探索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合作將使我們達到新的高度。”彼得魯科維奇認為,對外層空間的研究和探索是全人類的任務。以探月為例,科學家需要來自月球表面多個點的數據,分析盡可能多的土壤樣品。僅憑單一國家的空間計劃是不行的,必須通力合作。“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不斷開放合作新方向。我們對未來感到樂觀。”

  中意——

  新識別近11萬個月球撞擊坑

  去年底,一支由中國吉林大學、意大利特倫託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組建的中外國際研究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慧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萬個撞擊坑被標定地質年代。月球撞擊坑的有效識別和年代估計,對月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質年齡及航天器著陸點鎖定等至關重要。

  特倫託大學信息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洛倫索布魯佐內是項目的重要參與者。他向本報記者介紹,在這一月球探索項目中,“研究人員基於遷移學習方法,用7895個已識別和1411個已知年齡的撞擊坑數據,構建了一個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研究結果大量充實了現有精準月球撞擊坑數據庫,已擴展並應用於嫦娥五號著陸區小型撞擊坑識別,對月球及行星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在了解月球演化和發展過程上,這一成果開闢了新的視野。月球與地球曾經歷共同的歷史事件。相比地球,月球上遠古事件的特徵,保存得更為完好。因此,探月也為了解地球演變提供了參照。”布魯佐內説。

  在布魯佐內看來,研究成果得益於中國航天的卓越技術。“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所獲取的數據,以及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進技術,為探月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支撐。毋庸置疑,在月球研究領域中國處於國際研究最前沿。中國在航天特別是探月領域,提出許多重要倡議和推動計劃,將為人類未來探月研究和實現更多目標提供巨大幫助。”

  “與中國科學家互動、共事,是令人愉快和難忘的過程。”布魯佐內表示,意中科學家長期開展學術互訪,雙方的合作親密、順暢。月球撞擊坑識別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中國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專家陳陽,就曾在特倫託大學度過幾年科研歲月。布魯佐內説,兩國研究人員專業知識互補、各展所長,取得的驕人成績也是彼此學習交流的成果。“這鞏固了我們與中國同事長期合作的傳統情誼。”

  中法——

  嫦娥六號將搭載DORN探測儀

  法國西南部城市圖盧茲被稱為歐洲航天之都。城市東部的太空城是全球知名的航空航天主題公園,每年吸引近40萬遊客前來參觀。2019年,太空城迎來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全比例模型。這是圖盧茲太空城運營20多年來首次接收中國航天模型,不僅向法國民眾展現了中國探月工程實現的巨大突破,也是法中航天合作進一步深化的縮影。

  2016年,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研製的心血管監測設備Cardiospace,搭乘中國的天宮二號進入太空,監測宇航員在太空艙失重狀態下的身體狀況。2018年10月,雙方共同研製和運營的第一顆科學衛星——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2019年,中法簽署探月計劃意向書,法國將參與預計在2024年前後實施的嫦娥六號探月計劃。這將是法國首個登月航天項目,也是中法首次探月合作。

  回憶起過往合作,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主席讓—伊夫勒加爾直言“各方面表現堪稱完美”。他説,中國探月工程取得重大成就,所進行的探索將加深人類對月球的了解。嫦娥系列探測器成功發射,無論是拍攝月球背面照片,還是嫦娥五號在月球自動採樣並帶回地球,都彌補了人類探月的空白。同時,中國對探月合作始終持開放態度,對人類增加對月球的了解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計劃,法方將提供一台揮發物探測儀(DORN)搭載在未來發射的嫦娥六號探測器上,用於研究揮發性元素在月塵和月球外層空間的傳輸和擴散。勒加爾説,去年,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同中國國家航天局舉行視頻連線會議,總結和交流了項目合作進展。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在會後公報中表示:“雙方合作令人欣慰,我們將繼續保持積極發展的合作勢頭。”

  “法中兩國在航天領域的合作,擁有廣闊發展空間。”勒加爾表示,除嫦娥六號探測器和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項目合作外,法中還將探索火星巡視器項目合作的可行性,發揮各自優勢,加深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實現更大突破。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