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外長接連訪華 中國密集外交唱響合作主旋律

2021-04-11 08:00: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來,中國外交極為活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先是在廣西桂林接待了訪華的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緊接著應邀訪問中東六國,隨後又在福建南平接待了應邀訪華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四國外長。之後,應王毅邀請,韓國外交部長官鄭義溶對中國進行訪問。雙方在福建廈門舉行會談,達成廣泛共識。中國與俄羅斯、東南亞各國以及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密切互動對世界而言意味著什麼?本報邀請3位專家,為您解讀。
 
  近來,六國外長密集訪華,其背景為何?
 
  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3月22日抵達桂林開啟為期兩天的訪華行程。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拉伕羅夫首次訪華,也是繼去年9月王毅訪俄後,兩國外長再次會晤。新加坡外長維文、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印尼外長蕾特諾和菲律賓外長洛欽3月31日至4月2日應邀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是今年初王毅新年首訪到訪緬甸、印尼、文萊和菲律賓之後,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又一次面對面外交互動。4月3日韓國外交部長官鄭義溶受邀訪問中國,這是鄭義溶自今年2月轉任韓國外交部長以來的首次對外訪問。
 
  董向榮:這一系列外交活動是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中國推進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的重要舉措。疫情期間,許多國際交流只能改為線上。但是,視頻對話沒辦法取代面對面交流,尤其是對於外交活動而言。這一波外交活動可以看作是中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外交發力。近幾年,中俄關係的重要性明顯提升。對於周邊外交,中國一向強調“親誠惠容”的睦鄰外交原則。維持周邊和平穩定,不要生戰生亂,這是我們周邊外交的重要訴求。這些理念在最近這一波外交活動中都有所體現。
 
  許利平: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周邊外交就是中國外交佈局的重要抓手,與大國外交同為中國外交的兩個輪子。中國要發展,就需要周邊和平穩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周邊外交的現實意義進一步凸顯。疫情期間,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絡被阻隔,程度前所未有。後疫情時代,各國抗疫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為中國,抗疫合作從周邊開始是非常自然的選擇。其次,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內生性合作動力,彼此往來就像鄰居之間串串門。有些別有用心的外媒對於這種密切互動有惡意炒作,他們是低估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情誼與合作動力。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聯絡,根植于雙方的深層土壤,任何地緣政治博弈都難以撼動。
 
  許濤:六國外長密集來華可以説是2021年中國外交的一大亮點。目前來看,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都不會很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廣交朋友、擴大朋友圈勢在必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兩國關係加入了許多新內涵。2021年是《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簽署20週年,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週年。作為兩個創始國,中俄在上合組織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對於維護地區穩定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當今世界正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百年未遇之變局,中俄關係的穩固和發展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穩定器。中俄關係會繼續加固,這是毋庸置疑的。
 
  疫情以來,中國與六國合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在經濟領域,2020年,面對全球疫情衝擊,中國和東盟實現了貿易和投資合作逆勢增長,歷史性地成為彼此最大貿易夥伴;中俄貿易額連續第三年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第11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在抗疫領域,中國與六國保持密切合作,攜手跑贏了以疫情防控為重點的上半場,將繼續跑好以疫苗合作為重點的下半場。
 
  許濤:疫情期間,中俄之間以及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合作。在經濟領域,2021年1—2月,中俄雙邊貿易額達187.8億美元,同比增長8.5%,顯示出兩國合作後勁十足。在抗疫領域,俄羅斯是第一個派遣防疫專家代表團來華的國家,中國是向俄羅斯提供抗疫物資支持最有力的國家。中俄攜手抵制新冠病毒,共同抗擊“政治病毒”,中俄在抗疫方面的合作本身就是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上新高度的體現。2020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視頻峰會上提出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為地區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許利平:疫情期間,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具有開創性和創新性特點,起到了示範作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雙方第一時間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從醫療物資到診療技術,從疫苗供應到疫苗技術,從綠色通道到快捷通道等,中國與東盟的抗疫合作走在了地區國家合作的前列。比如,中國與東南亞多國探討了健康證明互認事項。中國和周邊國家在疫苗領域開展了密集頻繁的合作:支持印尼建設東南亞疫苗生産中心,和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重點提升疫苗原液的灌裝能力,和新加坡探討推進生産和儲運全鏈條合作,在菲律賓和文萊建立“火眼”實驗室等。
 
  董向榮:就東北亞方向而言,疫情期間,中國與韓國、日本、蒙古國等保持密切的防疫合作。中韓開通“快捷通道”,滿足雙方商務人士的往來需求,維護雙邊貿易鏈和産業鏈的穩定。此次鄭義溶訪華,中韓雙方達成了不少重要共識,包括今年上半年舉行新一輪兩國外交部門高級別戰略對話和首輪副部級外交安全“2+2”對話;就建立健康碼互認機制、開展疫苗合作、進一步擴大兩國“快捷通道”適用範圍加強協調;支持對方舉辦的冬奧會和冬青奧會。韓方感謝並期待中方在半島事務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中韓啟動外交安全“2+2”對話。這是非常重要的外交舉措。對於韓國這樣一個安全上比較依賴美國的國家而言,“2+2”對話對於地區穩定、增強中韓雙方互信有重要作用。
 
  中國與六國的合作前景如何?
 
  2021年是《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簽署20週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週年,也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2022年是中韓建交30週年,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之年。中國同鄰國常來常往、越走越親的深情厚誼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展現。
 
  許利平:2021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經過3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與東盟從對話關係,上升到夥伴關係,再提升到戰略夥伴關係,一步一個臺階,體現了中國與東盟戰略互信不斷提升。疫情期間,雙方的合作充分説明這種合作的內生性。2020年,中國—東盟首次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2020年底,本地區各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增長點。該協定對促進中國與東盟的投資和貿易具有積極拉動作用。中國已經完成RCEP協定的核準,成為率先批准協定的國家。根據規定,2022年1月1日該協定將生效。相信該協定生效後,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將進入提質升級新階段,進一步落實“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董向榮:中韓合作目前有著眼于未來30年的勁頭。2022年是中韓建交30週年,雙方將儘早建立中韓關係未來發展委員會,啟動兩國建交30週年慶祝活動籌備工作,規劃未來30年中韓關係發展藍圖。從經濟方面來看,中韓雙方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領域。比如,韓國文在寅政府推出“韓版新政”,尤其重視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領域。這與中國多項願景規劃有很多共通之處。希望雙方能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加強合作、共同研發,創造出雙方經濟合作的新增長點。此外,中韓目前在政治安全領域的互信加強、經濟領域的合作非常亮眼,但是,雙方的民間感情有點“近而不親”,“嫌韓”、“厭華”情緒在網絡上不時爆發。多項輿論調查顯示,中韓雙方民眾對彼此的好感度較低,形勢不太樂觀。雙方還需要在加強民間交流增進雙方互信上更加努力。
 
  許濤:接下來,中俄可以在三方面開展合作。第一,在抗疫和疫後經濟恢復方面繼續加強合作,及時溝通專業信息,整合疫苗、防控手段等資源。第二,變局背景下的全球治理。中俄樹立了講平等、講誠信、講合作、講守法的大國表率,始終從維護聯合國的核心地位和國際法權威出發,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原則,成為維護全球戰略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力量。中俄這種新興國家關係或將為全球治理帶來新思路。第三,構建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得到俄羅斯支持。疫情發生以後,各國越來越清楚,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可以説正當其時。中俄雖然存在諸多差異,但是這並不妨礙兩國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尋求相對穩定的空間。中俄正在手攜手甚至背靠背應對各方面風險,這可能會對整個世界帶來示範效應。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