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説下就下? 一起和這些氣象傳言較個真兒

2020-03-23 09:41:00來源:科技日報

  人工降雨説下就下?颱風來襲登陸點受影響最大?

  氣象日這天,一起和這些傳言較個真兒

  颱風一定帶來強降水,人工增雨想增就能增,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斷層雲可以預測地震……一年365天,颱風、雷電、降雨,這些與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天氣現象,與人類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那麼,網上流傳的這些説法是真的嗎?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在1960年通過決議成立的紀念日。今年氣象日主題是:氣候和水。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多位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説。

  颱風登陸點風雨最強、受影響最明顯?

  真相:距離颱風眼30公里左右狂風暴雨最集中

  2019年,超強熱帶風暴“利奇馬”令人聞風喪膽。但讓人驚奇的是,當它以每小時十五公里速度向太湖東移動時,颱風眼內幾乎風平浪靜波瀾不驚,而外側100千米左右卻狂風暴雨氣勢駭人。

  颱風眼內氣象溫和並不是新聞,但要問颱風發生時哪受到的影響最大,可能很多人會説是登陸地,因為在印象中越往內陸轉移颱風的威力也就越弱。其實,颱風是一個複雜的天氣系統,並非大家想的這麼簡單。

  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氣旋半徑一般在500到1000公里,高度可達20公里,颱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三個部分組成,颱風登陸地則是颱風中心最初整體移動到陸地的地方。

  要説風雨最強的地方,“眼墻”當仁不讓。“距離颱風眼3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風雨最強的區域,我們稱之為眼墻。眼墻有強烈的上升氣流,經常出現狂風暴雨,天氣最為惡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葛旭陽説。

  颱風無論大小,都不會只影響颱風中心或者登陸地,2004年時就發生過一次怪異的現象。當時,第18號颱風于8月22日在福建省東部登陸,中心區域天降大雨,28日左右減弱為熱帶風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遠離颱風的山東河南等地也出現了大暴雨,給當地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葛旭陽解釋:“颱風降水分為兩種,颱風主體降水和遠程降水。”主體降水是颱風範圍內的降水,是最常見也是目前防範的重點。遠程降水則是在颱風幾百公里外發生的,當海洋上方來的暖空氣與北方的冷空氣交匯,加上內陸中緯度系統的相互作用,就會産生颱風遠程降水。

  在葛旭陽看來,颱風降水與颱風強度有一定關係。一些颱風強度小,風雨就不大,一些颱風雖然強度大,但是登陸後受到地面摩擦,強度會逐漸衰減。颱風降臨,帶來降水毫無疑問,不過也未必總是強降水。

  人工增雨想增就能增?

  真相:自然雲已經降水或者近於降水是前提

  澳大利亞大火在燃燒了足足210天之後,終於在今年2月13日那天熄滅了,這場大火讓澳大利亞損失慘重,數億隻動物喪生,1170萬公頃土地被毀。

  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不直接採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滅火呢?別天真了,人工降雨不是想降就能降的。

  人工降雨也稱人工增雨,一般在自然雲已經降水或者近於降水的條件下,人工降雨的方法才能發揮作用。簡而言之,人工降雨並非憑空造雨,而是需要一定自然條件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景曉琴博士介紹,人工降雨主要有兩種方法——暖雲催化和冷雲催化。暖雲是指溫度高於0℃的雲,主要依靠雲滴的碰並機制觸發降水,0℃以下的冷雲想要降雨則需要適量的冰核。如果沒有這樣的物理條件,即便天氣形勢再好,水汽條件再好,也很難實現降雨。

  人工降雨的過程並不複雜,常見的方式是將裝好催化劑的炮彈打入雲團。景曉琴總結人工降雨有“三適當”,即適當部位,適當劑量,適當時機。

  人工降雪含碘化銀對人體有害?

  真相:單位面積含量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

  近年來,網上有傳言説:使用碘化銀催化劑帶來的雨雪含有重金屬,於是有人呼籲孩子們不要吃雪,玩耍過後也要及時洗手。那麼,碘化銀真這麼毒嗎?

  一般而言,一發炮彈只有10g催化劑,碘化銀分散在很大區域裏,單位面積重金屬含量微乎其微。科研人員曾對美國中西部某一地區進行多年調查,這個地區比較缺水,長期使用人工降雨作業,監測的結果表明當地空氣中碘濃度是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人們不必緊張。

  此外,暖雲與冷雲採用的催化劑也不同,暖雲使用鹽粉、尿素等吸濕性粒子使大雲滴生成,冷雲使用乾冰、碘化銀等催化劑增加空氣中冰核或冰晶密度。“在這些催化劑中,碘化銀的成核效率非常高,只需要1克就能形成1015個冰核。” 景曉琴説。

  近年來,科學家還在持續研發高效安全的催化劑,比如激光等,但是目前僅限于實驗室階段,並未投入到大規模應用中。

  斷層雲能預測地震?

  真相:雲天出現明顯分界線是受天氣系統影響

  生活中常常聽聞有“地震雲”一説,很多人認為那些看起來很奇怪的雲可以預測地震。事實上,“地震雲”根本不存在,專家們已經辟謠多年。

  “在網上看到網友發佈的一些斷層雲的圖片,其實大多數是高積雲,也就是普通的雲。之所以出現天空的雲層被齊刷刷地切去一半、雲與藍天涇渭分明的情況,其實是不同天氣系統影響下造成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高級實驗師王巍巍解釋説,“如有較強幹冷空氣襲來,冷空氣會推動天空原有的雲層向某個方向移動,藍天面積越來越大。雲天之間就會出現明顯的分界線。”

  對於普通人來説,識別出一些天空中的降雨雲或代表晴好天氣的雲,對日常出行是非常有利的。

  經常聽天氣預報説,“某地午後部分區域有陣性降水”,這種對流性降水局地性比較大,很難精準預報,王巍巍給我們支了一招。如果發現天空只有一朵朵的淡積雲和少量像花椰菜的雲(濃積雲),而花椰菜的雲沒有向高空垂直髮展,就不會下雨。而如果花椰菜變得龐大厚重,並且雲頂一直向高空發展,這時候就要小心了,可能會下雨。

  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

  真相:個子越高,受雷擊概率越大

  雲飄忽不定,相比之下,雷就顯得“安分”多了,因為它會光顧一個地方,而且不止一次。

  如果你還在相信閃電不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兩次,那麼避雷針會告訴你這不是真的。

  “雖然雷電具有很高的隨機性,不過在同一區域,建築物越高,雷擊的概率會越大。廣州的‘小蠻腰’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一年招致100多次雷擊,方圓一公里之內的雷電幾乎全部被它吸過去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教授譚涌波説。

  譚涌波告訴記者,廣東和廣西是我國雷電的高發地區,這與兩省地處熱帶、亞熱帶有關,再加上季風的影響,強對流天氣比較多。此外,東南沿海地區也屬於雷電多發區域,隨著降水遞減,中西部地區雷電也逐漸減少。

  “但是有一個例外,青藏高原的山地雷暴相對較多。這是因為那裏海拔較高,地面溫度較低,天上的雲極易達到0℃,産生大量冰核,這樣就利於形成對流天氣。”譚涌波説。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