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正確把握中美關係航向系列評論之二

2021-02-04 20:55:00來源:新華網

   今年是“乒乓外交”50週年。1971年,“乒乓外交”用體育運動“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柔性對話,打破了中美兩國相互隔絕的堅冰。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成功訪華後,中國贈送的第一對熊貓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為兩國人文交流的特殊使者。

   “乒乓外交”何以能“小球推動大球”,成為外交史上的佳話?其秘訣在於通過小小乒乓球,中美搭建起跨越太平洋的溝通之橋。從此後,中美人文交流之樹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人文交流的“軟身段”,起到了難以替代的“潤滑劑”作用,兩國人民的交往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強大基礎。幾十年來,人文交流為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已成為中美關係三大支柱之一。去年中美新增友好城市4對,兩國友好省州、友城已分別達50對和231對。2017年,兩國人員往來超過530萬人次,中國在美留學生總數超過40萬人,美在華留學生也增加到2萬人。

   人文交流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美方數據顯示,中國在美留學人員佔在美全部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給美國貢獻的價值超過150億美元。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馬可波羅”智庫去年發佈報告顯示,美國科研機構近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員有中國教育背景,美國能夠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與來自中國的人才關係密切。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美兩國人民和社會各界守望相助。美國不少企業、民間團體和友好人士向中方提供寶貴抗疫支持,中國很多企業、機構和民眾也向美方伸出援手,包括為美方在華採購醫療物資提供各種便利。美國卡斯卡德小學學生們唱起改編的中文歌曲《你笑起來真好看》,為戰“疫”中的中國人民送上鼓勵和祝福,純凈的童聲讓人感動。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國家關係歸根結底是人民之間的關係。廣泛深入的人文交流與溝通,是實現相互理解、避免衝突的最好途徑。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中美加強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能夠讓兩國關係更有溫度、更有韌度、更有深度、更有廣度。

   令人遺憾的是,上屆美國政府掀起了一股抹黑、阻撓中美人文交流的強勁逆流。滋擾中國在美留學生、限制中國駐美媒體、關閉孔子學院等一系列錯誤和不得人心的政策措施,對人文交流活動起到了嚴重破壞作用。一直標榜“自由”與“多元”的美國,如此忌憚和阻礙人文交流,令人匪夷所思。一些政客秉持意識形態偏見和冷戰思維,開歷史倒車,遭到廣泛反對。美國前駐華大使博卡斯等許多美國人士斥責阻撓中美人文交流等行徑是“重回麥卡錫主義”。

   中美關係發展史蘊含著幾十年來兩國各界人士相互接觸、交流、溝通和合作的執著和辛勞,需要倍加珍惜。有學者把中美人文交流比喻為“不可或缺的氧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關閉的窗戶”。人文交流猶如中美關係的生命線,越是在政治、經貿等領域出現問題時,越需要迎難而上,為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活力。

   事實上,在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的時刻,支持中美交流合作的力量從未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等美國機構團體以及各界人士通過發表聯名信、撰寫文章、舉辦視頻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持續發出反對美中對抗、支持美中合作的理性聲音。哈佛大學已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指出,所謂美中人文交流“脫鉤”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主張人文交流“脫鉤”的人是少數派。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美兩國人民的交往和友誼是無法阻隔的。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中美民眾往來越頻繁,兩國友好的基礎就越堅實,務實合作就越紅火。搬掉阻礙兩國各界交往合作的“絆腳石”,中美人文交流必將取得更多積極成果。

  

編輯:李覲如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