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員不願上門送件為何成為普遍現象?

2021-02-05 14:47:00來源:央廣網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曾幾何時,“您的快遞到了”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不過,如果快遞服務從“咚咚咚”的敲門聲變成一個短信取件碼,從直接送貨上門變成放快遞櫃、驛站、超市,你能接受嗎?相信很多人不能接受。

  最近就有不少用戶反映,有的快遞員不管你在不在家,統統把快件往小區空地一擺,或者是放入小區附近的快遞櫃中再給用戶發一條短信,就算完事了。您有沒有遭遇過類似的經歷?究竟為什麼快遞不被送上門呢?

  “在某號樓旁豐巢快遞櫃擺地攤可憑編號自行領取”“憑取件碼至豐巢快遞櫃取包裹”類似這樣的短信相信不少消費者都會經常收到。

  近來,不少消費者反映,一些快遞幾乎不再送貨到家,這顯然與消費者網購時的約定不相符。

  消費者1:有時候可能家裏沒人,他(快遞員)就直接給你放到快遞櫃,他可能會給你發一條短信,但是可能我們一忙沒注意到這個信息,最後回來錯過了這個快遞,等你去取的時候還要收費,讓人就覺得不太合適。

    消費者2:本意應該説希望方便我們的生活,但它實際上佔用了更多的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只有京東快遞、順豐,以及一些生鮮平臺會送貨上門,中通、韻達、圓通等快遞在很多城市幾乎都不再送貨上門。EMS也有一部分快遞會直接放驛站或快遞櫃。

  事實上,關於快遞員在投遞快件到智慧快件箱前,究竟應不應該事先徵求意見其實早有法律規定。《快遞暫行條例》規定,如果未徵得收件人同意,快遞企業無權強制將快遞件投放入快遞櫃。那麼,究竟為什麼有了相關的規定,但是讓快遞送貨上門依然很難呢?

  行業內的不少專家把原因歸因于——近兩年快遞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加上各類商業成本上漲造成快遞加盟網點業務規模增收不增利。

  從去年年底各物流企業12月經營簡報來看,順豐單票收入16.94元,同比下降12.23%,但龍頭企業如此情況並非行業個例,恰恰是行業普遍現象。

  具體來看,12月,圓通速遞快遞産品單票收入2.21元,同比下降18.94%;韻達股份12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25元,同比下降25.99%;申通快遞12月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33元,同比下降28.09%。表明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單票利潤降低。

  快遞行業的單票利潤本就以毫釐計算,利潤的大幅下降傳導到一線網點人員之上就會造成高流動性和高流失率。在有限的配送人力下,部分快遞員為完成簽收率等被迫將快件寄存快遞櫃。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説:“這個是‘價格戰’帶來的負效應,中國電商快遞市場長期就在‘價格戰’中,快遞員是快遞金字塔的底層基石,他們的利益受損,這個金字塔就不會穩定。因此我們還是提倡快遞市場不要惡性‘價格戰’。”

  快遞市場人員流失,快遞量日益增大等客觀因素確實存在。但在快遞專家趙小敏看來,問題還出在快遞公司的激勵機制上。趙小敏説:“快遞公司對快遞員的激勵機制過於單一,很多公司把送上門和放快遞櫃的激勵方法是一樣的。”

  面對廣大消費者對於不送快件上門的抱怨,其實快遞小哥也有一肚子委屈,嚴苛的派送件績效標準壓的他們喘不過氣。

  以上海地區為例,大部分快遞網點的要求是業務員需要在下午2點前完成75%的派送才能拿到每件1.25元左右的足額佣金,達不到就會面臨50元的罰金。

  可以説簽收率對於快遞員來説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天幾百單等待用戶簽收對於快遞員而言確實等不起,所以快遞櫃成為了不少快遞小哥的選擇。

  面對消費者針對不經同意就放入快遞櫃的投訴,快遞小哥之間也逐漸形成了“看臉送貨”的一種潛規則,簡單而言就是把不愛投訴的用戶的快件放入快遞櫃,每天派送尾聲時單獨把愛投訴用戶的快件配送上門。快遞小哥段想成説:“我們會在所有件配送完以後對他的件進行派送。”

  一邊是怨氣滿滿的消費者,另一邊是忙得四腳朝天也很委屈的快遞小哥,矛盾的兩頭究竟該如何調和呢?趙小敏表示,快件是不是能送上門真正的矛盾並不在消費者和快遞員之間,要想破解這個難題,全行業要實行差異化價格機制。“允許企業有多種化選擇,用戶也可以決定自己是不是要求送貨上門,不同運輸方式的價(格)不一樣,選擇不同(收貨)時間的價格也不一樣。”趙小敏説。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