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文物“醫生”的神秘“手術室”

2020-07-18 13:2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畢業于山西大學美術學專業的孫文艷,2004年進入山西博物院工作,至今已主持和參與修復文物近千件。十幾年來,她一直用“匠心”堅守“初心”。 韋亮 攝

  在外行看來,文物修復師是一個極其神秘的職業。而對於“行醫”十余載的山西“70後”紙質文物“醫生”孫文艷而言,這是一份“神聖又幸福的工作”。

  裁邊、壓平、修復檢測……近日,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內,修復師們正忙著修復近40米長的原藏于山西長子縣法興寺園覺殿的經籍,孫文艷是該項目的負責人。

在修復之前,首先要對文物進行現狀調查,包括拍照、測量、儀器檢測等。 韋亮 攝

  記者看到,在其辦公室內,毛筆、尺子、刷子、小刀、襯墊等工具整齊擺放在工作臺上。站立、保持彎腰是她與團隊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姿勢。

  畢業于山西大學美術學專業的孫文艷,2004年進入山西博物院工作,至今已主持和參與修復文物近千件。十幾年來,她一直用“匠心”堅守“初心”。

  清潔、揭裱、隱補、貼條、加固、全色、接筆、鑲活、腹背、上墻、砑活、裝桿……十幾道程序下來,一件紙質文物就修復好了! 韋亮 攝

  2007年,在參加完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主辦的“中意二期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後,孫文艷開啟了自己的紙質文物“醫生”生涯。

  “培訓完之後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孫文艷認為,修復不僅僅是對書畫等文物的修補,還包括一些理念,以及對材質的檢測等一系列工作,這些都令她非常著迷。

  裁邊、壓平、修復檢測……近日,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內,修復師們正忙著修復近40米長的原藏于山西長子縣法興寺園覺殿的經籍,孫文艷是該項目的負責人。 韋亮 攝

  孫文艷所從事的紙質文物修復工作,主要包括對古代書畫、古代古籍和古代文獻檔案的修復,因材料不同,各有特點與難點。如重彩書畫是否面臨掉色問題、古籍能否像書畫一樣重新裝裱、檔案所使用的近代文物紙張容易酸化等。

  紙質文物作為有機文物,經過歲月侵蝕,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光、蟲、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的損傷,因此文物修復變得尤為重要。修復好一件紙質文物,要結合現代高科技和傳統經驗、技巧的精密技術,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長達數年。

站立、保持彎腰是孫文艷與團隊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姿勢。 韋亮 攝

  在修復之前,首先要對文物進行現狀調查,包括拍照、測量、儀器檢測等。“其實和人看病是一樣的,現狀不同,檢測結果不同,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孫文艷説。

  確定好修復方法,對文物材質、病害分析清楚後,就進入了修復階段。清潔、揭裱、隱補、貼條、加固、全色、接筆、鑲活、腹背、上墻、砑活、裝桿……十幾道程序下來,一件紙質文物才能修復好。

  在孫文艷參與修復的文物當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非山西平遙清虛觀的紗閣戲人莫屬。該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對山西省乃至全中國都具有特殊意義。

  它到底特殊在哪?“麥稈為骨架、紙為衣、泥塑製作頭像和手足。它形制複雜,材質較多,是一個立體的文物。”孫文艷解答道。

  面對這樣一個當時在全國而言獨一無二的棘手任務,孫文艷與團隊決定從試修做起。為保持文物原有的製作風格,他們專門找來幾位紗閣戲人這門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

  有傳承人主張將文物材料拆解開進行修復,“材料不存在,何來文物?”而孫文艷則認為,對於上述文物而言,保持其藝術價值更為重要。目前,她與團隊按照“不拆解”原則、在保證藝術價值的前提下對該文物進行分階段修復。

  “文物修復一次,相當於對其進行一次大手術。干預一次,損傷一次。”作為文物“醫生”,孫文艷認為,要堅持“少干預”原則,抱著真誠的態度,對每一位“患者”負責。

  談及文物保護的神秘感時,孫文艷説,這就如同我們的生活,比如,書破了要粘,字典散了要重新裝訂,衣服破了要補,文物修復也是如此。但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師,對文物要時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完)(作者 高雨晴 楊佩佩)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