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形勢“以疫謀獨”後果嚴重

2020-05-14 08:39: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誤判形勢“以疫謀獨”後果嚴重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密切合作,攜手應對這場全人類的共同挑戰。但是,民進黨當局自疫情暴發以來的所作所為,卻為這場全球抗疫協奏曲摻入了極不和諧的雜音。他們大肆進行各種“以疫謀獨”活動,伺機推進“法理台獨”,給已然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添加更多變數,帶來現實的挑戰和風險。

  “以疫謀獨” 花樣百齣

  疫情暴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各路人馬粉墨登場,發表各種奇談怪論,展開各種醜態百出的表演。他們第一時間限制口罩出口大陸,故意使用“武漢肺炎”稱呼新冠肺炎,絲毫不考慮大陸同胞的感受。民進黨的頭面人物紛紛毫不掩飾地亮出“台獨”立場。蘇貞昌洋洋得意地表示,“第一次感受到全世界這麼重視台灣,也終於分出台灣與中國不一樣。”遊錫堃聲稱,這次疫情“對淬煉‘國家意識’與‘國家意志’的幫助都很大”。

  為了給“以疫謀獨”壯膽,蔡英文當局與美國反華勢力一唱一和,全面迎合美國將疫情甩鍋給中國大陸的策略。蔡英文對美國通過所謂“台北法案”和“在重要的國際場域為台灣發聲,大力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感激涕零。美臺趁機發表所謂“台美防疫夥伴聯合聲明”,假借防疫之名炒作“美臺關係升溫”和所謂“雙邊戰略同盟關係”的加強。為了向歐美示好,民進黨當局在歐美疫情已經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依然對來自大陸和來自歐美的入境人士搞雙重標準。這種寧願犧牲島內民眾健康也要獻媚歐美的做法被島內民眾罵翻。

  新冠肺炎疫情也被民進黨當局認為是一個炒作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好機會。蔡英文當局與美國等國家沆瀣一氣,異口同聲地鼓吹台灣所謂“抗疫成就”,誇大台灣對抗疫的“國際貢獻”,以此作為台灣“有資格”“有必要”參與世衛組織的理由。在“闖關”圖謀失敗後,民進黨當局縱容網軍肆意散佈種族歧視言論,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進行人身攻擊。台灣地區副領導人陳建仁以所謂“專業人士”身份借機詆毀大陸抗疫成果,大言不慚地聲稱“假如台灣有加入WHO,1月初就會給出很好的建議”,造謠攻擊世衛組織“一再附和中國疫情可防可控”。

  沉溺幻像 錯估形勢

  民進黨當局借公共衛生事件搞“台獨”並非第一次,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就曾經借“非典”疫情進行過類似炒作,這次不過是故伎重演。但這次表演徹底撕下了蔡英文當局的偽裝,再一次充分暴露了民進黨的“台獨”分裂本質。蔡英文當局自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在島內縱容和推動“去中國化”和各種“台獨”分裂活動,為兩岸正常民間交流設置種種障礙,直接導致兩岸關係嚴重倒退。在今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蔡英文更是公然反對“一國兩制”,煽動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仇視,利用民粹主義騙取選票。

  蔡英文連任後,依然沉溺于可以通過煽動民粹和兩岸民意對抗來贏取支持的幻象之中,認為疫情為其推進“台獨”進程提供了機會,企圖借疫情之機強化台灣民眾的“獨立”意識,在國際社會凸顯台灣的“獨立國家”身份,謀求實現“法理台獨”。綠營內部要求通過“憲改”“制憲”來實現“法理台獨”的聲音再起,遊錫堃公開鼓吹“台美建交”、民進黨的民意代表聯署要將“中華民國”英譯名去掉“China”、大肆炒作“中華航空”更名等等行徑,都讓人聯想起陳水扁時期搞“法理台獨”“激進台獨”的瘋狂行為。因此,蔡英文當局“以疫謀獨”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有跡可循,是其上臺後堅持與大陸對抗和推行“台獨”分裂路線的延續,是民進黨在陳水扁時期搞“法理台獨”失敗後,在中美關係複雜性和挑戰性明顯上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新形勢下進行的一次“台獨”反撲。

  淺薄短視 引火燒身

  蔡英文當局和民進黨人士的“台獨”躁動,實際上又一次暴露了他們的淺薄、無知和短視。蔡英文當局以煽動民粹來掩蓋其施政無能的事實,挑起兩岸民意對抗為其“台獨”護航,無異於將2300萬台灣同胞的福祉和生命作為賭注,再次將兩岸關係推到危險的邊緣。蔡英文當局以為中美關係陷入複雜局面是其謀求“法理台獨”外部支持的“良機”,更是打錯了算盤。特朗普上臺後的一系列做法已然讓美國處於“失道寡助”的局面,台灣在這個時候卻與美國“抱團取暖”,甘心做美國的“馬前卒”,實際上是將台灣置於更為危險的境地,而美國也不可能為民進黨當局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提供實質幫助。

  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想渾水摸魚,再次推動“正名”“制憲公投”等,讓陳水扁時期無法實現的“法理台獨”死灰復燃,這是癡心妄想。今天海峽兩岸實力對比、兩岸交流合作、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均已不可同日而語。越來越強大的祖國大陸有決心、有能力、有辦法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

  李 鵬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