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國博文保院: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2019-12-05 08:11:00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記者探秘國博文保院,文物修復師當國博143萬件文物“健康守護者”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電腦上顯示的是從油畫上取下來的0.6毫米顆粒掃描圖像。

  國家博物館文保院坐落在南四環附近一個小院裏。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複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復方面,如後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日前,新京報記者前去探秘。

  新京報訊 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國博文保院目前有40人左右,絕大部分都是文物修復師,有的精於分析,有的善於修復,每個人都有絕活。

  據國家博物館文保院副院長周靖程介紹,目前文保院下設6個研究所,包括環境監測研究所、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金屬器物修復研究所、器物修復研究所、書畫文獻修復研究所、油畫修復研究所,基本涵蓋文物保護、修復主要領域。

  文保院要為國家博物館143萬件文物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還要為全國文保行業進步提供技術支撐和協助修復。

  傳統師承制模式在文保院得到延續,新員工入職後由師傅手把手教,磨煉三年,經過評審出具報告,才能正式出師,獨立承擔修復任務。

  1950年,革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籌備處成立時,設立了文物複製機構。上世紀60年代,科技開始進入文物保護領域,革命博物館成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後來演變成文物科技保護部。2018年,在內部機構改革中,國博文物科技保護部與藝術品鑒定中心科技檢測室合併,成為如今的國家博物館文保院。

國家博物館文保院,青銅器修復室,修復師在清潔一件青銅器。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揭秘1

  青銅器“體檢”進入高科技時代

  青銅器修復是國博文保院的強項。每年,都有大量來自全國的青銅器被送進文保院,請求協助修復。

  青銅器大多出自商周時期,渾身銅綠,有斷裂、殘缺、腐蝕、硬結物、層狀堆積等多種損害。

  金屬器物修復研究所修復師張然介紹,青銅器表面清洗除了人工用工具清理,現在還能用上超聲波潔牙機、激光清洗機等設備。但修復師一般慎用化學試劑,因為可能會造成文物一些不可預見的改變。

  正式修復之前,“體檢”必不可少。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裏有30多臺設備,專門為各類文物做“體檢”。其中一台離子色譜儀,能夠檢測青銅器氯離子濃度,“青銅病”主要就是氯離子導致的。

  修復方案根據“體檢”報告制定,需專家評審通過。這是國博文保院文物修復的標準流程。

  修復過程中,也會持續檢測文物健康狀況。這説明,國博的文物修復和保護已經進入高科技時代。

  揭秘2

  書畫修復用上“薄如蟬翼”特製紙

  書畫文獻修復研究所的“85後”文物修復師王博,正面臨耗時最長的一次修復。

  他已經在工作臺前坐了三個多月,面前這幅清代羅漢拓片,只修了大半部分。拓片來自西藏,由外單位委託修復,剛接手時,拓片上密密麻麻佈滿裂紋,黑色的紙面裸露出大量暗黃底色。

  王博介紹説,書畫裝裱很有學問,比較講究的方式是在書畫背後用三層紙層層貼合,防止書畫破損。

  王博找到廠家專門定制六級棉連紙,這種紙薄如蟬翼,通常被用來做甲骨、青銅銘文拓片。反復挑選、調試墨色後,他終於調出滿意的顏色,把六級棉連紙拓黑。

  修復時,他用鑷子挑出針眼大小的一點六級棉連紙片,一片片修補拓片缺失部分。最難的是右下角的文字,缺失情況嚴重,他需要將每個文字四週一點點補齊,文字才能恢復原狀。這考驗著他的細緻和耐心。

書畫修復師王博在修復羅漢拓片,用的原料是國博自製的。

  揭秘3

  油畫病害檢查不能只靠肉眼看

  國博去年專門成立了油畫修復研究所。中國油畫只有近百年曆史,油畫修復行業還不成熟。研究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走一步,問三步”,研究所負責人趙丹丹説。

  國博藏有400多幅油畫,大多是中國畫,也有部分來自蘇聯等國的國禮油畫。油畫修復保護第一步也是“體檢”。為了不損害藏品,要利用儀器檢測分析。

  趙丹丹介紹,檢測成分首先是為了檢查病害,其次也有助於文物研究,對材質、工藝等有更深入的認識。她拿出兩個從同一幅畫取出的紅色顏料樣本,肉眼看上去顏色一樣,但檢測結果不同。她分析,這幅畫在完成以後經過修改。檢測結果讓我們對藏品歷史有了更多認識。

  目前,油畫修復最困難的是國內經驗不足。趙丹丹説,中國油畫不僅歷史短,而且與國外的材料、工藝等都有區別,很多經驗無法複製過來。

書畫修復師呂雪菲複製臨摹了眾多珍貴書畫。

  揭秘4

  臨摹聖手是位“80後”書法才女

  複製藏品是國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途包括為珍貴文物作備份,作為文物“替身”向外借展,回饋捐贈者及家屬等。

  3日下午,文保院一間屋子裏,呂雪菲沉浸在一幅山水臨摹中。她書法科班出身,最主要的工作是臨摹複製書法作品。

  書法專業碩士畢業後,呂雪菲就來到國博文保院。至今8年,她複製了大約280余件藏品,大部分為書法、手跡類,也有少量繪畫。

  書法傳統臨摹使用雙鉤法,但呂雪菲的師傅不提倡,因為“雙鉤”的字死板,墨色一樣黑。師徒倆都直接寫,然後修整。這樣對下筆功力要求更高。

  毛筆書法藏品只是一部分,呂雪菲複製的書法手跡五花八門,有胡適《科學概論》講義手稿(鋼筆)、周恩來親筆起草的亞非會議補充發言稿(鉛筆)……

  呂雪菲介紹,每一種載體、介質特性不同,沒有通用的辦法,只能想各種方法解決面臨的複製問題。(記者 倪偉)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