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道路通小康:交通扶貧幹部眼中的“扶貧之路”

2020-08-12 20:2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國新辦會議現場,各交通扶貧幹部在分享自己的扶貧故事。 劉亮 攝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脫貧攻堅,交通先行”。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都顯示了交通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交通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離不開交通人的奮鬥和付出。

  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辦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來自西藏、湖北、四川、江西等地五位交通扶貧幹部現場,講述其親歷的交通扶貧故事。

  交通運輸部法制司執法監督處處長羅洪波于2016年至2018年3月期間,任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委副書記。羅洪波表示,在2013年之前,從安遠縣城到贛州市不到200公里的距離,但是去一趟“需要起早摸黑、翻山越嶺,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

  羅洪波説,自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安遠縣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目前已經形成了北上南昌、南下廣東、東出福建、西進湖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從此,告別了大山的阻隔,同時安遠的農村路得到飛速發展和完善,2017年被評為全國“四好農村路”的示範縣。

  西藏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地區,生活條件艱苦。2016年,徐文強作為交通運輸部選派的一名援藏幹部從北京首都來到了雪域高原。現任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的徐文強表示,四年來,自己親身參與了當地交通脫貧攻堅的全部過程,也親眼見證了240萬農牧民群眾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作為一位見證者和親身參與者,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

  在談及這些年西藏地區道路交通取得的成果時,徐文強説,全區只有一個鄉鎮和10個村因為暫時不具備條件還沒有通上公路,鄉鎮的公路通達水平達到99.9%,村的通達水平達到99.8%。

  “左邊石柱河,前面梯子河,右邊洋芋河,後面大山坡,我們祖祖輩輩,背磨得像駱駝。”一句古話道盡了過去店子坪村出山的艱辛和苦酸。據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支部書記王光國介紹,店子坪村海拔1200多米,過去店子坪村的村民要到臨近的高坪鎮去趕集,要沿著沿河兩岸的絕壁小道翻山越嶺,來回要兩三個小時。

  2002年,王光國當選村支部書記以後,就開始動員大家修路。從鑿毛路、修砂石路,再到後來的水泥路、瀝青路,2013年該村終於在懸崖絕壁上打通了出山路。現在,店子坪村現在已實現了戶戶通、村村通,村子也已成功脫貧且去年人均收入實現過萬元。

  “在色達工作稀缺的是氧氣,寶貴的是精神。”“抗缺氧”精神是在色達工作的幹部們經常説一句話。色達縣地處川青交界地區,是全國18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委副書記桂志敬介紹,色達縣平均海拔4127米,山大溝深,環境閉塞,常冬無夏,氧氣稀薄。

  然而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桂志敬通過走訪鄉鎮、了解交通需求等方式,發動各方面的資源,完成定點扶貧的工作任務,促進了農村公路工程質量的提升。

  桂志敬表示,經過4年的定點扶貧,色達的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60公里,17個鄉鎮134個行政村實現了100%通硬化路,100%通農村客車,圓滿完成了“兩通”目標。在多方努力下,今年2月份,四川省已正式宣佈色達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今年6月底,我們剩餘的90戶319人實現了脫貧。”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過去熱拉村的真實寫照。2017年至2019年期間,呂怡達在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熱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談及在熱拉村任職期間最大的感受,呂怡達表示,最大的變化還是交通基礎設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熱拉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體村民在走親訪友、生産生活等各個方面都不太方便。如今,通過交通扶貧,熱拉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車,完成了村組道路建設6.9公里,實現了全村百姓“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

  道路的“賦能”也為當地民眾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呂怡達指出,如今“交通+扶貧”“交通+電商”“交通+特色農業”等新模式都在熱拉村得到了非常好的應用。(完)(劉亮)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