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線上新經濟 釋放新活力

2020-06-29 09:27:00來源:央視網
    疫情防控期間,宅在家裏減少外出成為人們迫不得已的生活方式,線下實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像餐飲堂食、團體旅遊、酒店住宿、線下教育培訓、休閒娛樂等服務業首當其衝。而與此同時,一些滿足人們生活所需的消費和服務大規模轉移線上,催生出多種新型服務模式。“直播帶貨”“遠程診療”“無接觸配送”等新的消費模式逐漸被消費者使用和認可。我們來看看疫情之下,線上經濟的新特點、新趨勢和新變化。

  最近一段時間,醫院的很多同事上班坐診都跟楊傑一樣,身邊沒有患者,而是通過手機為患者提供服務。

  從疫情開始至今,泰安的這家互聯網醫院已為16.5萬人提供了在線諮詢服務,累計服務近3萬人復診開方,特別是今年2月28日,國家明確各地可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以來,越來越多的患者用上了這樣的診療模式。

  據國家衛健委公佈的統計數據,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二三月份,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諮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同時,互聯網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疫情期間,不僅是互聯網醫療,越來越多的服務從線下轉至線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對於還處在商業發展初期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以及在線廣告等行業也迎來了結構性的變化。受疫情影響,教育部宣佈2020年春季開學延遲,並提倡“停課不停學”,鼓勵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在線教育在全國範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很多線下的培訓機構因為疫情開始轉戰線上,而一些原本從事在線教育的機構在疫情期間用戶數量也急劇攀升。在疫情期間,這家專注在線作業的機構用戶數從四千萬突進到將近五千萬,最高峰時單日的新增用戶突破一百萬。除了用戶數量的增長,疫情期間用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記者在針對疫情期間線上經濟發生的變化進行調查時發現,這樣的用戶結構性變化不僅出現在在線教育機構,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多家電商平臺的用戶不管從年齡、區域,還是消費習慣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電商平臺的大數據還反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過去25歲以下的男性用戶的消費習慣都帶有很強的個性化標簽,他們大多會選擇在線購買一些手機、數碼産品、遊戲機和健身用品。

  其實不僅僅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此,很多超市、菜市場等線下零售渠道受疫情影響,跟生活密切相關的米、面、糧、油等民生商品在線上的消費佔比都大幅增加。

  隨著疫情形勢逐步好轉,復工復産被提上日程。疫情的影響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大批公司紛紛開啟了遠程辦公,電商平臺上電腦、打印機、攝像頭等在線辦公類的用品銷量加大,很多一站式辦公軟體迎來用戶量激增,也帶動了即時通信、協同文檔、在線會議等多個垂直領域的産品和服務。

  

  在此次疫情中,企業數字化的重要性持續放大,帶動了很多企業向數字化轉型。以往春節是傳統餐飲行業的旺季,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餐飲企業都遭遇了“滑鐵盧”。

  一下子套牢了這麼多資金,每天還在不停地折損,怎麼辦?以前像這樣的海鮮館沒有線上業務,在疫情的影響下這家海鮮館開始做起了線上銷售。改包裝,換菜品,經過一番折騰,店裏推出的菜品味道好,加上親民價格,線上銷售量也直線上升。

  現在包括很多星級酒店、品牌餐飲在內的企業通過線上化實現了新的發展。

  不僅餐飲企業線上化開闢了新的天地,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開始在線上試水,過去主要以用戶消費終端為主的互聯網大數據也開始逐步為更多的企業提供服務。

  很多原本受疫情影響的製造企業,通過電商直播等模式,線上直接與用戶對接,消除線下層層壁壘,生産者更清楚消費者的需求,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反向定制平價優質的商品。

  

  通過線上互動,消費者與生産者進一步拉近了距離,消費者也能更全面了解商品的信息。在疫情期間政府官員、媒體記者、農民紛紛走進直播間帶貨,很多産品迎來了一波新的增長點。

  在剛剛過去的各大電商平臺“6 18”促銷活動中,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累計下單總金額超萬億元,創造了新的紀錄。龐大的消費數據凸顯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巨大潛能。

  疫情之下,線上經濟躍上新臺階:涉及的人群更加廣泛,結構更加多樣,地域領域不斷地拓展。從保障民生供給、推動復工復産到全力穩定就業,從激發消費潛力、創新消費模式到擴大內需市場,線上經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從一些跡象來看,線上經濟方興未艾,並沒有隨著疫情得到控制而消退。這意味著線上經濟對於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而如何讓線上經濟健康成長,在提升數量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應用場景,線上線下有效融合,堅持新發展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