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十一日,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終於出爐,兩岸簽署備忘錄(MOU),預定六十天內完成細節協商與法律修改後上路;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這是繼ECFA簽訂後的另一個里程碑。台灣《中國時報》9日刊登社論指出,貨幣清算機制頂多只是解決現有問題的一步,真正能讓台灣轉換體質、提升國際金融地位者,是爭取到第二人民幣離岸中心。
文章摘編如下:
台灣應該更有野心、決心,去爭取而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貨幣清算機制雖然帶來便利、節省匯兌成本,但畢竟還是一個較消極的“解決現有問題”的政策,而人民幣離岸中心則是一個能改變台灣金融産業體質、提升台灣在全球能見度、確立台灣在全球金融服務業中定位的政策。
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指在大陸國境之外的地區,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如果大陸經濟實力不佳、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有限,那麼有沒有離岸中心也沒什麼差別,既無量也無利,沒人要作的。但現在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去年商品出口總額1.9萬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人民幣也展開其國際化腳步,被視為“明日之星”,國際普遍看好人民幣遲早能與美元、歐元鼎足而立,成為另一個最重要的國際貨幣。此時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當然是有利可圖。看看除了香港已被指定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外,包括英國倫敦、新加坡、澳洲悉尼,都在爭取成為人民幣第二離岸中心,就知道其確實有吸引人之處。
但現階段台灣想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確實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與其它競爭者相較,倫敦已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交易量大、各種金融商品完整、政府的監理管理制度明確;即使新加坡也在金融管理上遠比台灣自由、開放,各種外匯産品齊全、政府又靈活而有彈性,新加坡政府甚至能為了要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特別購買了六百億元的人民幣債券,藉此增加人民幣資産的量。台灣則缺乏這些競爭者的優勢。
不過,台灣也有其它優勢;兩岸經貿關係往來密切,每年的實體貿易量龐大,這種以實際貿易量産生的人民幣需求,有別於以投機為主的需求,這就是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雄厚本錢;兩岸金融往來日益密切,金融機構彼此的參股、聯盟必然不斷增加。當然,台灣的金融産業、對資金的進出管制,一定要更開放、更自由,否則很難有機會成為離岸中心。國際投資人不會把資金調度、發行金融商品等業務,放在一個資金進出受管制、動輒被主管單位約談、恐嚇的地方。台灣雖然推動“國際化、自由化”多年,但實際上諸多領域仍殘留著不少管制、指導。
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固然不是完全操之在我,因為決定權在大陸手上。但以台灣目前的情況,即使拿到離岸中心名義,恐怕也還是作不成。“金管會”雖然在貨幣清算機制簽訂後,宣佈將陸續開放各種人民幣金融商品,開放手筆幅度似乎很大;但仔細看卻可發現許多開放仍是“限制性的開放”,這般心態、這種格局,不可能讓台灣成為任何一類型的金融中心。政府該訂下目標,加速、加大金融開放的力度與廣度,才有成功的希望,也才能為台灣金融産業找出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