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歐洲時報網15日刊文指出,中國80後集體“變老”,暮氣沉沉。對這一問題的審視不應僅停留在這一個群體本身的思想狀況和觀念發生了什麼樣的畸變,還應審視他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審視這個時代的物質價值條件在人們觀念中起到了什麼重要的作用。
14日,《人民日報》刊文感慨中國80後集體“變老”,暮氣沉沉。暮氣是壓力的結果,壓力則未必一定來自物質,更多時候來自於對物質和價值的內心期待。如果説80後真的集體出了問題,那麼很可能是這個群體的觀念發生了畸變。而探究觀念問題則不得不首先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作為80後一員的筆者仍記得小學時的一幕:老師讓同學們挨個説自己的理想,得到的答案裏有科學家、建築師、文學家、教師等小學生們當時所知道的帶有崇高光環的職業。那時,幼小的心靈關注的重點是這些職業的崇高,其次關注的是自己的喜好。恐怕沒有多少孩子會關心自己選的這個職業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物質上的滿足。
後來,在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情節: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毫不掩飾地回答:“我要做生意,我媽説那可以賺大錢。”
當筆者已近而立,看到這樣的報道:一項對1180名中小學生關於理想職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包括教師、公務員、科學家在內的9個可選擇職業裏,科學家被排在了第七位,排在前面的是“公務員”。小學生們直言長大想“當官”。而與此同時進行的對家長們的調查中,大部分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當“大官”。
這一觀念蘊含的龐大社會語境是,人們希望自己、後代都捧上“金飯碗”,希望一份“安穩”的工作,而拒絕奮鬥拼搏苦難的人生。當年那些給出五花八門的理想的孩子們如今為人父母后灌輸給自己孩子的觀念竟與當年雲壤相別。
亞裏士多德曾區分三種生活:從中能夠獲得美好體味的肉體享樂的生活、投身於傑出的塑造善行的城邦事務的生活、哲學家尋求和沉思永恒事物的生活。他概括認為,這三種生活的共同點是對那些既不必要又不僅僅是有用的事物的關注。他還強調,這三種生活的共同前提是生存問題得以解決。
其實,這三種生活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大家都想過得更體面,都希望事業得到更多肯定,也都會在深夜冥思人生、社會、世界。這些毋寧説是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本能。但是,當面對選擇其中一種生活作為自己這一輩子的生活軌跡時,不同時代和社會的物質價值條件就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當下這個世界各國都面臨青年就業難題的時代,也許大多數年輕人都“卡”在了亞裏士多德所説的那個“生存前提”上。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對三種生活的選擇。若以“冥思”為主要特徵的職業和生活無法得到最基本的物質和肯定,會有多少人選擇它?而如果社會大多數人都極端偏好享樂的生活,而對其他兩種持否定態度,孩子們又會如何選擇?如果以社會價值為目標的生活對大多數人不開放,大家又該如何選擇?
也許,該反思、該進取的不僅僅是“暮氣”的青年,還有這個時代的所有人。(方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