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人才共促福建企業發展”主題論壇18日在福州舉行。兩岸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展開對話交流,為台灣人才西進登陸“支招”。
台灣人才有較先進的管理理念,國際視野開闊,職業化程度較高,成為不少閩企的寵愛。但是,根據人力資源機構的調查,台灣人才尤其是職業經理人在福建企業的存活率普遍不高,每家企業平均週期2年,存活下來的只有四分之一。
對此,麥斯特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裁李妍菲認為,兩岸職場文化差異是首要因素。台灣企業國際化較早,公司管理運作相對制度化和規範化,而大陸企業未能形成,很容易出現台灣人才不認同福建企業管理層的戰略及戰術。此外,台灣人才習慣請老闆提出明確的目標、標準甚至作法的“量化管理”風格,這種職場文化差異勢必造成兩者的“婚姻”無法持久。
“在六七年前,大陸員工需要反復提醒應該怎麼做,這樣難免會和台灣來的管理層産生摩擦。”作為較早進入福建的台資企業,冠捷電子(福建)有限公司副總監鐘振文認為,兩地人才成長環境不同,價值觀不盡相同,因此在合作的時候難免會産生差異,出現矛盾。
在台灣旺報副社長刁明芳看來,台灣人在大陸求職缺乏“在地優勢”,“台灣來的肯定對當地的人際關係不熟悉,甚至對當地的路況都不熟悉,因此也缺乏競爭力。”對於存活率不高,她認為,很大原因在於企業對台灣人才的“拋棄式”用法,“把你的技術、管理經驗學到手後,就不再委以重任了,這樣勢必造成人才的流失。”
新大陸科技集團公司總裁王晶坦誠,台灣人才是具有較高職業素養、較強的執行力及較好的敬業精神。但他們在福建就職,承擔的風險和壓力較大,對薪酬要求自然較高。而當兩個人能力一樣時,企業自然會選擇要求比較低的那個。這樣一來,台灣人才競爭力就不明顯了。
針對在閩台灣人才碰到的一些困難,專家建議,他們應該多了解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現狀,積極調整心態和自身定位,充分認識不同的企業文化差異,克服由社會環境、薪資水平、企業文化帶來的“水土不服”,以發揮更大的才能。
與會專家同時指出,兩岸人才互補性很強,台灣人才初級勞動力與高級人才短缺,而大陸初級勞動力供應充足,高級人才總量相對較大。兩岸若能優勢互補,就能一起賺世界的錢。
近年來,隨著閩臺之間經貿交流往來的熱絡,大陸各種惠臺政策相繼出臺,台灣人才到福建發展的意願越來越高,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呈現出良好態勢。據統計,目前,台灣專業人才來閩從事專業交流已達200萬人次,福建各類人才赴臺開展交流也已達5000多批次、近5萬人。(記者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