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特大城市、落後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體佈局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曹妃甸,渤海灣一個沉寂千年的荒涼小島,漲潮時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卻被列入了國家“十一五”規劃藍圖。5月19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官員透露,《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有望年內出臺。
記者驅車來到唐山曹妃甸,強勁的海風中,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填灘造地已基本成型,施工車輛穿梭往來,30萬噸級的港口已經建成,載有數十萬噸鐵礦石的巨型船頻繁進港,一座年産千萬噸鋼的現代化鋼廠即將投産,石油碼頭建設緊鑼密鼓……一個310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呼之欲出。
而就在3年前,記者腳下站立的這片土地還是汪洋大海,甚至就在今天,汽車的GPS導航系統上仍然顯示我們行駛在海平面上。
從北京開車到曹妃甸,不到3個小時。高速鐵路修通後,僅需50分鐘,屬於典型的“一小時經濟圈”。在《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中,按照“8+2”的模式,以北京、天津為雙核,一小時能到達的城市包括: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
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2006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將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佈局,同時批准其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國務院批准了京津兩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北京不再強調“經濟中心”,而將發展目標明確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天津則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
經過7年之久的調研、編制,京津冀都市圈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區域經濟規劃藍圖,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極”。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新都市圈的崛起,將對提升國家競爭力産生震撼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