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網絡新時代 兩岸高校盼合作共謀未來

2017-03-25 09:49: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台北3月25日消息(記者 呂貝娜 曲飛)24日上午,由銘傳大學主辦的兩岸高等教育論壇在台北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舉辦。兩岸60所大學代表集思廣益,圍繞因應網絡時代知識的傳授與傳播變革的相關議題展開研討,共論兩岸高校攜手合作共享之道。大陸50所高校的157位代表參加論壇,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寧夏大學等。台灣方面有海洋、東吳、淡江、大同等十所大學校長參加論壇。
兩岸大學校長交流-嘉賓代表分享辦學理念與經驗(你好台灣網 圖)
  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在做《在銘傳大學預見未來》的主題演講中表示,適逢銘傳大學建校六十週年,論壇希望為兩岸高校開啟相互交換意見的平臺。多變的互聯網時代,要以變制變。互聯網與智慧、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技術的超速發展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也要面對知識與知識傳播方式的全面翻轉與徹底改變。啟發、互動與創新的大學教育新形態與大革命取代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大學教育。銘傳現在推動的是三個“e”的發展方向,即e-commerce、e-education、entertainment,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未來將成為主流。
  寧夏大學書記金能明在演講時談到,2012年寧夏大學與銘傳開始合作交流。銘傳大學為寧夏大學提供了的諸多教學、辦學理念以及師資交流的平臺與機會,希望未來拓展合作範圍。大學未來的發展是兩岸共同關注的問題。“順時應勢掌握變化,強基固本發展不變是未來大學發展的可行之路。”金能明表示,網絡時代教育逐漸呈現全球性、開放性、互動性、實踐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等特點。處處、時時可以學習。而變化中不變的是育人的本質。從傳授學生書本知識向培養學生批判性、創新性的思維能力轉變才能適應時代需求。大學教師要從傳統教育的知識傳授者向教育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轉變。大陸正在開展新一輪的“雙一流”高校競爭,大學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希望與兩岸高校共同努力,創造中華高等教育的美好未來。

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你好台灣網 圖)
  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演講時特別強調兩岸高校要合作。他説,要面對未來教學方法的改變,身為教育界的一份子深感焦慮。“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改變。學生求學的目的、過程、被教育的方式都被要求改變。”他用牛犁田來比喻高教,牛頭、犁和人的方向同一才能犁好田。“現在學校被要求的方向是不定的。我們稱之為多元化。老師當牛帶學生走還是當舵手指引學生往前?學校在許多項目上受到很多外界的壓擠,如論文數量、本行就業率等等。”李天任表示,如果教育只是為社會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對口人才並不難,重要的是,大學為了管理不得不設定的很多框架從而影響了大學學術的自主自由,成為焦慮的緣由。“所以一方面要和校內的系統協調,一方面要和其他友校友好競爭。同時要堅持辦學初衷,讓學生能融入社會成為棟樑。我們應該彼此攜手,坦白自己的缺憾,找尋相互可以共融的部分,大家一起為兩岸的教育,為中華的未來努力。”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發言(你好台灣網 圖)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表示,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給高等教育帶來三方面的影響。在宏觀層面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網絡公開課眾多,推倒了大學圍墻,實現將世界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送達世界偏遠角落的願景。在中觀層面促進了高校辦學的科學化。教學人員可以觀察、預判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策略。微觀層面則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化。學校應建立基於學習産出的認證制度,建立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專業隊伍,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混合的教育模式。
  河北大學書記郭健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年輕一代更具創新精神與能力。然而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大學近千年的歷史中不變的是“樹人”,以立德為先。學校培養學生在不可預知的未來做出益於人類社會的選擇。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發言(你好台灣網 圖)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表示,未來面對的是數位的革命,不僅僅是單一種類的面向,而是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他更關注的是高等教育是否也可共享資源。期待兩岸的高等教育也可以往共享方向發展。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發言(你好台灣網 圖)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輔仁大學學術副校長袁正泰也分別就兩岸高校師生交流、大學的使命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提出建言,分享各自學校的經驗。

兩岸大學校長合影(你好台灣網 圖)
  多位大學校長表示,兩岸高校在因應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衝擊與變革中更要攜手合作。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