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推“文化台獨”新課綱 將是台灣的浩劫

2017-07-28 16:18:00來源:你好台灣網

  隨著暑期的到來,大陸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元化的夏令營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交流活動,兩岸的年輕人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彼此一脈相承的血脈親情。説到台灣的青年一代,最近台灣當局在2019年即將實施的歷史課本當中,有意不提及《開羅宣言》等一系列關乎台灣歷史歸屬的重要文件,計劃以不預設前提的方法,讓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的一種處理也使得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近期又在島內甚囂塵上。

  《開羅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國際文件,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如東北、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三國首腦又共同發表《波斯坦公告》,再次明確宣告《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實施,為中國收復台灣,澎湖等失土提供了國際法的依據。

  但是,今年3月份島內有“獨派”學者要求台灣當局修改教科書,否定《開羅宣言》當中關於台灣的歸屬問題。理由是,《開羅宣言》雖然提了台灣歸還中國,但當時中美英三國首腦並沒有簽字,美國國會也沒有批准,所以他認為《開羅宣言》不具有國際條約效力。

  這當然是錯誤的理解,《開羅宣言》是第一份明確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國際文件,是確定台灣法律地位的有力依據。當時中美英三國以聯合宣言的形式共同發佈,雖然沒有簽名,但三國政府都是認可的。而且,依據《維也納國際條約法公約》,只要是符合國際法的國際文件,都和條約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尤其日本接受《波斯坦公告》,而《波斯坦公告》又明確表示要實行《開羅宣言》,如此更加強化了《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因此,連馬英九都批評説,如果講《開羅宣言》不具有國際條約的效力,那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不學國際法,以為兩邊不簽字就不是條約。《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都是受到國際公認的,戰後中國也接管了它們,從法理、國際、實際上來看,都不存在台灣地位認定的問題。有些“台獨”人士想利用這張牌作為搞“台獨”的國際法理論依據,但是《開羅宣言》鐵證如山,舉世公認,是無法捨棄的。

  “台獨”分子之所以熱衷於創造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是想在法律的基礎上為“台獨”運動製造希望,選擇從源頭上否定《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才能夠説“1945年以來,台灣地位是沒有確定的”,“台獨”運動才可能有一點希望。這種“台灣地位未定論”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感情相違背,是一種美化殖民統治侵略的“台獨史觀”。

  在蔡英文當局上臺以後,“台獨”勢力利用行政資源的便利,在島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開始一系列的“去中國化”動作,從去除孫中山這個符號開始,著手通過各個行政機構,全面落實所謂的轉型正義,貫徹“文化台獨”和“教育台獨”。現在對涉及台灣主權歸屬的一系列文件,如《開羅宣言》、《波斯坦公告》這些歷史事實都想一律抹殺,造成台灣年輕人無法學習到真正的歷史,不能了解甲午戰爭、《開羅宣言》、《波斯坦公告》這一系列歷史事件所構成的國際法文件體系和歷史事實,企圖借教育洗腦來培養“台獨”接班人,是民進黨當局落實“去中國化”的典型表現,是“柔性台獨”和“文化台獨”的具體舉措。

  民進黨執著于“台獨建國”,甚至有深綠人士希望能夠“脫中入日”,他們選擇走“文化台獨”路線,用“去中國化”讓年輕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與中國人無關,製造所謂的“天然獨”,企圖為“法理台獨”或“政治台獨”鋪路。

  最早的台灣歷史課綱採取二分法,分為本國史,世界史兩部分。2000年陳水扁上臺以後,將歷史課綱改為三層法,分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部分,把台灣史和中國史切割開來,借此塑造“一邊一國”,甚至“兩國論”的史觀。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後,對陳水扁時期的課綱進行了微調,把以前沒有提及的清朝在台灣進行現代化建設等內容加進去,但是並沒有撥亂反正,改變台灣史跟中國史切割的情況。不過即便如此,2016年蔡英文上臺兩天以後,民進黨當局就立刻廢除馬英九時期通過的歷史課綱微調案。在最新公佈的歷史課綱草案中,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分為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三部分,將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放在與其他東亞國家關係相同的位階,徹底切割台灣和中國文化的天然連結。更讓人擔憂的是,所謂的東亞史,極力突顯、鼓吹日本對台灣的影響,歌頌日本對台灣的50年殖民貢獻。這樣一份完全充滿意識形態的政治課綱如果通過了,就表示“台獨史觀”的完全鞏固,台灣正式啟動“文化台獨”,真正受到新歷史課綱傷害的是台灣的下一代,因為它會嚴重扭曲台灣學生的認識和視野,對台灣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害,台灣將面臨一場涉及歷史、文化、生活的浩劫。

  但實際上台灣並不可能完全“去中國化”,“台獨”勢力變本加厲,在文化教育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分裂活動,只會引起島內有正義感、大局觀的民眾的強烈憤慨,比如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就發文,批評蔡英文當局通過教育“去中國化”來改變史觀的做法,島內媒體也有很多批評的聲音,大陸對這種逆流當然也不會聽之任之,通過兩岸青年之間越來越頻繁的互動,以及台灣青年不斷的西進創業,台灣青年人也會更加客觀地認識到大陸,也更有機會深刻地體會大陸釋放出的善意和誠意。“台獨”勢力的“去中國化”目的最終不可能得逞。(根據7月23日中華之聲《兩岸開講》欄目整理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朱磊)(編輯 姚思寒)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