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台灣民眾中國人認同度數據 再不面對將沒出路

2017-05-24 17:4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日前由台灣競爭力論壇和台灣艾普羅民調聯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14年5月的太陽花學運和2016年蔡英文就職滿月這兩個時間點,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數據,與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數據出現一個死亡交叉。低點是因為當時瀰漫著一種所謂的恐陸的情緒,而在蔡英文上臺後的半年到一年內,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又持續回升並超過了半數。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台灣民眾不滿蔡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的一種反應,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民眾在正面面對自己是中國人這一事實。

  恐陸情緒會堵住台灣發展的路

  大陸經濟迅速成長的情況下,相隔如此之近,擁有諸多便利的經濟體台灣不但越來越分享不到大陸發展的紅利,同時還限縮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台灣競爭力論壇的理事長龐建國認為這既不能歸咎於所謂的磁吸效應,也不應該有什麼恐陸情緒,這是台灣當局在兩岸政策上的失誤。是當局開了大門,不開小門,現在可能大門、小門都不開,堵住了台灣發展走出去的路。

  馬英九時期,陸資企業赴臺雖已被獲准事實上受政策限制增幅可憐,相比于同一時期大陸對外投資總額,台灣只獲得了不到千分之四。以兩岸間地理距離這麼近,運輸成本相對低,以及台灣跟大陸已經形成所謂的産業發展的脈動關係來説,這都是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從經濟上面來説,兩個經濟體如果生産要素是順暢往來,是不可能發生這種現象。因此一句話,就是台灣開了大門,沒有開小門。不敢讓大陸的資源進來,不敢善用大陸的活水,結果就變成了這麼多年來一直抱怨的所謂台灣單向輸血。

  蔡英文執政後,説要擺脫過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這種説講法一齣,兩岸間該去的還是會去,但該來的依然進不來。台灣的經濟沒有大陸的活水,不可能好的起來。結果就是繼續的資源單向輸出,台灣繼續枯竭。

  今天台灣沒有本事不通過大陸,直接進入歐洲市場與美國市場。未來最大的産業發展前景是物聯網,它要用到的第五代通訊技術是由大陸的華為與美國的高通共同引領的。台灣的産品剛好鑲嵌在以大陸為核心的生産網絡裏,況且兩岸猶豫地理近、文化同,交易成本低,在商言商,抓住大陸市場是台灣要務實面對的。

  融合式調查與長大的年輕人

  台灣競爭力論壇和艾普羅民調公司做台灣民眾中國人認同的調查,今年已邁入第五個年頭。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暉認為,與其他單位的一些採用分裂式問卷設計不同的是,這次採用的是融合式調查。區別於分裂式調查即“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這種非此即彼的對立問卷設計,融合式調查則是將調查建構在你是台灣的基本的前提下,來調查是否願意連接你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因被調查者的本土意識與省級觀念在有所維護的情況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有所上升。

  調查結果還揭示年輕人多是所謂的“天然獨”一説並不能成立。“天然獨”其實是過去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去中國化教育之下所造成的“人造獨”。隨著年紀的增長,年輕人要養家糊口要生存,會越來越務實,去大陸工作求職,慢慢的潛移默化下,再伴隨年紀的增長,天然獨就會慢慢消失不見了。

  未來兩岸關係的建構要基於一系列的共識才可繼續開展,時間是站在大陸一方而不是台灣一方,希望蔡英文可以本著務實的精神,承認九二共識,採取柔性政策,推動兩岸關係與台灣發展。(根據5月5日中華之聲《兩岸開講》欄目整理)(編輯 李婷婷)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