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為梁 珍惜兩岸共同的傳統文化活水

2017-05-09 10:2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歌仔戲,源起于大陸薌劇,可以説兩者是一隻並蒂姐妹花。明清時期,赴臺閩南民眾帶到台灣,在台灣生根開花後又傳回大陸,與原來的歌仔戲相互交融交流,走入全世界華人圈子並受到大家歡迎。

  歌仔戲在台灣與大陸的閩南地區,都可謂民間最受歡迎的傳統戲曲之一。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資産,在台灣,很多劇種是隨著當時的閩南人口遷移到了台灣來落地生根的。在這麼多劇種之中,歌仔戲是聚合了福建民間的歌謠,還有一些地方的小戲的歌舞聲段,從而在台灣發展成為一個劇種,稱之為歌仔戲。後來它又隨著台灣同胞的返鄉祭祖,傳播到了大陸去,大陸將其定名為薌劇,因此歌仔戲和薌劇其實是一對並蒂姐妹花。

  在兩岸,歌仔戲承擔著所謂的宗教記憶的功能,後來也成為一種商業的娛樂,所以他不僅是娛神也娛人。歌仔戲的語言通俗易懂,音樂瑯瑯上口,表演的是很多一般家庭的生活表態,所以對於民眾來説,歌仔戲非常有親切感,能夠為百姓所喜歡。

  作為兩地開發的歌仔戲,兩岸的演員和劇團,都很希望了解對岸在藝術上的一些表現形式。在解禁之前,雙方大概可以通過空中廣播或者第三地買影帶的方式去接觸,1987年以後,很多學者、演員們就有機會回到歌仔戲最原始的發源地去,了解一些真實的狀況,舉行一些小型的研討會。

  直到1995年,真正第一次以歌仔戲作為主題的研討會召開了,與會者是兩岸學者。也是那一次,大陸學者第一次到台灣來,就歌仔戲研究進行了一次兩岸交流。從此開啟了兩岸歌仔戲研討會的序幕,並慢慢形成一個默契,日後由兩岸輪流舉辦,而且是永續經營的歌仔戲的研討會。

  透過這樣一個學術平臺,兩岸間的交流探討與靈感碰撞增多了。以兩岸合作首部歌仔戲《女媧傳》為例,編劇是台灣的,演員是台灣的,導演和音樂設計,還有舞臺設計是大陸的。從這次合作裏可以發現,兩岸在歌仔戲藝術的觀念與思維上面其實是不同的,但是也透過這樣一個合作,讓兩岸有更多實質的碰觸和交流。

  長期致力於兩岸歌仔戲交流的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介紹説,自己第一次來大陸辦活動,是1997年的兩岸歌仔戲創作藝術節。當時帶了台灣歌仔戲演員來到廈門的中山劇場演出,真是一票難求。好多大陸觀眾看了以後非常高興,觀眾們覺得原來台灣的歌仔戲是比較親切的。然後到農村演出,那真是人山人海。因為在外面搭臺,那一天晚上,村裏家家戶戶都斷電,因為要把全村的電力都提供給我們的歌仔戲的舞臺去使用。

  讓蔡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大陸福建的很多民間藝人:肚子裏面藏了好多劇本。他可以跟你唱一個劇本,念一個劇本,從早到晚一字不差,每一句都押韻的非常好聽。這些民間藝人深藏不漏,擁有豐富的舞臺曆練,錘煉出精彩的藝術生命力。蔡教授指出,大陸講的非遺,包括台灣在講的文化資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應該要好好尊重這些傳統,而且把這些傳統當做源泉活水,在這上面去做更多的創法和繼承。(根據4月12日中華之聲《兩岸開講》欄目整理 台灣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欣欣)(編輯 李婷婷)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