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載體
-喝茶、喝酒、聽琴和看山水,這些故事只有起點沒有結論
對於丹一直有一個好奇,當她從經典中感悟生命,掀起了全民性熱議又創造出百萬冊銷售神話之後,她還會將什麼捧上讀者的書桌?10月,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在京發行。書中品茶、酌酒、撫琴、親山臨水,答案原來如此。新書發佈會上,不等記者發問,于丹就道出了原委。
“講完了《論語》、《莊子》這些先秦的思想精華,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載體,用日常生活裏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這些思路落地。這個載體必須是中國式的,從東方土壤裏生長起來;還必須是低成本的,門檻要低才能走進千家萬戶;而且它能體現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有那麼一點點生活裏的莊嚴和安定。篩來篩去,我選了茶、酒、琴和行走山水,這些也都是我生活裏最喜歡的。”
身為老師,于丹一直將“陪伴成長”當作自己最大的責任。她希望無論在情感、社交、還是對價值的判斷上,學生遇到溝溝坎坎時,自己都能陪著他們走過去,讓他們獲得更多生命中的正向能量。走出校園的學生常常從不同的城市給於丹打電話,他們都曾是老師的驕傲,聰明勤奮,獨當一面,可電話接通了傳來的卻是哭泣聲。
“我問怎麼了,她們會説我什麼事都沒有遇到,我就是忙的累的。我都30多歲了,沒有時間談戀愛。人家的孩子都快上學了,我卻開始得各種病,我不知道我的未來會怎麼樣!隨著我的學生們長大,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我就開始想,我們當下忙的這些到底是為了什麼?”
于丹發現周圍的很多朋友也在思考這樣的疑問。好友白岩松寫的《幸福了嗎?》,是他在問自己,也在問每一個人。《趣品人生》完稿後,她跟白岩松説:“你給我寫個序吧。”於是于丹就拿到了這篇《做一些無用的事》,一口氣讀完,她止不住驚喜:“寫的好極了!其實關於這些內容,我們一句都沒有交流過,但我們倆是十幾年的朋友,非常有默契。做有用的事,這幾乎是我們從小受的一種教育。我們的生命被‘有用’綁架得太緊了,人總是處在這些‘忙碌’、‘有用’、‘價值’中,心裏會有怨氣,但是又找不到誰來為怨氣買單。可讓我們自己慢下來的話,又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面。我們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在裹挾著自己,擺脫不了。在我看來,有用的事是用腦子的,無用的事是用心的。有時候我們就是缺了那麼一點點養心的事情。”
于丹説,大家都了解她的寫作風格。以前解讀經典時講了大量故事,這與她教傳媒學的背景有關,因為她覺得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故事中的人生百味會讓人更有體會。《趣品人生》換了主題,但沒有換講述方式,依然有很多故事。
“中國人喝茶的故事多,喝酒的故事多,聽琴的故事多,山水的故事也多。我講這些故事只有起點沒有結論,讀者可以與故事人物神交,一盞茶、一杯酒,每個人會品出不同的滋味。”
人生百味都在自己的品嘗裏,有淡薄的,有激越的,有歡喜的,有憂傷的。于丹不過是擺出這座亭子,喝什麼茶,品什麼酒,聽什麼樣的琴,觀什麼樣的山水,“任由大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