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如何從“相加”到“相融”
——從2016年兩會報道的創新探索談起
編者按:今年的全國兩會成為各大媒體融合報道的競技場。業界人士如何看待這些融合報道?今後媒體融合又將如何推進?近日光明日報融媒體舉行的“兩會微沙龍”訪談中,我們邀請專家和網友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現將主要觀點摘登,以饗讀者。
對話嘉賓
王亞非代表 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安徽出版集團原董事長
黃楚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
葉蓁蓁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兩會報道反映了媒體融合新進展
葉蓁蓁: 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新”:一個是新技術,像光明日報就用了VR(虛擬現實)和360度攝像等新技術,做得非常不錯;第二個是新創意,比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的“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等,比較突出;第三個是新的報道模式,光明日報的融媒體模式和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報道模式創新。
黃楚新: 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是今年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讓全景、立體的影像,實時、移動地直播這些報道的全新形態得以呈現。這些報道方式打破了時空限制,拉近了受眾和兩會的距離。
此外,從今年兩會新的報道方式來看,應該説媒體融合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特徵:我們過去説媒體融合轉型是剛開始,或者説是自己領域之內的事情,從今年兩會報道來看,很多融合創新我認為是已經進入到比較深的階段,媒體融合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了,且媒體組織的結構也已經得到很大的優化。
探索全新的媒體內容生産模式
葉蓁蓁: 以我們的中央廚房模式為例,它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內容的生産模式。此次兩會報道是我們正式運行後的第一次大戰役,我們內部的程序是中央廚房會從各個相關的業務部門抽調精兵強將,大家重點在創意和內容上進行策劃。像“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這些融合産品,其實都是經過反復碰撞出來的,參與的這些人大多都是傳統媒體人,再加上我們媒體技術公司的一些基礎人員以及數據新聞和可視化的工作人員,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媒體轉型的信心。
黃楚新: 我認為“揹包記者”“融媒體記者”將成為今後的常態,我注意到很多記者在今年兩會中背了很多的“神器”設備,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記者報道的內容將不再單一,一名記者不僅要能寫文字稿、能攝影,而且還可以錄音頻、拍視頻。這對於記者來説,是一個新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王亞非: 作為用戶,最終要的是傳播效果,他們希望隨時隨地看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隨時隨地查詢到需要的資料,媒體融合發展要出現更多的新技術、新呈現來方便他們。相信未來隨著通信技術的提高,4G、5G的發展,人們在任何現場都能夠通過手機發表意見,以及拍攝現場的環境。就像我們現在微沙龍所做的嘗試一樣,當線上線下的融合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主動性、趣味性相結合,就能讓用戶更加感受到融媒體的力量和影響力。
融合最關鍵是要創造用戶價值
王亞非: 我本身是做出版的,在這麼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我直觀的感覺是“技術是相加的,內容是相融的”。內容永遠是用戶需要的東西,優質的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技術載體和加工方式進行立體化、多元化的呈現。媒體融合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要讓用戶感受到傳播內容的便捷性、真實性和趣味性。
葉蓁蓁: 媒體融合無論是什麼樣的模式,最終是要創造用戶價值,這是最關鍵的。現在的媒體行業我覺得是一個整體上産能過剩的行業,但是用戶對於優質産品的需求又極其旺盛,因此我認為媒體行業也需要供給側的改革,而我們中央廚房這個模式也是這種改革的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