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台灣網陜西4月20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今天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陜西啟動對漢陽陵中帝陵園的正門東闕門遺址發掘,公眾可現場觀摩。
東闕門是漢陽陵正門。勘探發現,東闕門西距帝陵封土約120米,遺址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2米到28米,地面目前現保存南北相對兩座夯土臺,形狀為土丘狀,保存較好。東闕門形制結構與已經發掘的南闕門遺址相似,平面由大小依次遞減的三個長方形組成,為等級最高的“三齣闕”形制。
考古專家介紹,闕門一定會發現夯土層、磚、瓦當等建築構件,當年南闕門曾發現有彩色墻皮,如今東闕門的發掘,能否發現壁畫和帶有“陽陵”字樣的文字瓦成為人們最大的期待。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李崗:“進一步了解東闕門的形制和結構。深化帝陵陵園研究,圍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做好帝陵陵園的保護和展示工作,提供一個公眾考古的園地,因為這個個地方正好在遊人進入地下博物館的必經之路,它也將是一個開放的考古發掘現場。”
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四週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週中央均有一門闕,門闕距離帝陵封土120米。闕是我國古代設置在城垣、宮殿、祠廟、陵園大門兩側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築物,也叫“門闕”。在漢代,建闕之風極盛,等級森嚴。一般官員只能用一對單闕,諸侯可用一對二齣闕,只有皇帝才能用三齣闕。目前考古人員已發掘了南闕門,是帝王級別的三齣闕。整個發掘預計在年底完成。